您的当前位置:

我省“打假"工作成效显著

1993年,全省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共监督检查43060家生产和经销企业,其中生产企业24354家,检验68类1080种产品,抽检样品31420批次,合格23962批次,合格率为76.3%;监督检查经销企业18706家,检验商品74类1213种,抽检样品26910批次,合格率为74.5%。全省共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5360批次23类875种452万件,货值4130多万元。这些假冒伪劣商品。80%是从外省进来的。对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分期分批进行了销毁,据统计,共销毁假冒伪劣烟酒、食品、低压电器、汽车配件、一次性输液器、化肥、农药等商品710多种,货值1897万元。
    “打假”工作中,技术监督部门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把查处大要案和捣毁黑窝点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收到明显成效。先后立案查处4256起,结案3718起,罚没款达1340多万元;查处万元以上大要案145起,其中在哈市燃料公司第五商店查处了价值15万元的劣质煤炭、在萝北县查处了价值12万元的假茅台酒、在省烟草公司大集体金叶商店查处了价值70多万元的假红塔山香烟等。还捣毁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黑窝点235个。二是全省上下多次联合开展大规模“打假”战役。1993年冬季对全省煤炭市场进行了一次突击性监督检查,查出劣质煤炭4280吨,货值60多万元,没收劣质煤炭1880吨,罚没款达20多万元;春耕时,先后对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和农机配件等农用生产资料进行了监督检查,其中检查96批次种子,不合格的1386吨,给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在农机及配件检查中,共查农机18种68批次,零配件3000多种576批次,劣质品率分别为30.4%、83.7%。为解决这一严重质量问题,省技术监督局决定对全省农机及配件实行售前招检制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开创了我省“打假”工作的新路子。三是对重点产品进行统一监督检查。省技术监督局组织各地、市、县局先后对我省生产的白酒、啤酒、肉灌制品、碳酸饮料、水泥、螺纹钢筋、乳粉等10种产品进行了统检,共监督检查企业1395家,抽检产品1614批次,其中查出劣质碳酸饮料142批次,总量达5340多吨;劣质肉灌制品29批次,总量达1500多吨。对上述产(商)品生产和经销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刘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