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省农牧渔业厅厅长 王恩山
1993年,全省农业生产是在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各种自然灾害在局部地区不断发生,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全省广大农民和农业部门同志艰苦努力,我省农业又获得了大丰收,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40亿公斤,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020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全省各地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了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看好的大豆、经济作物以及小杂粮面积明显增加。市场销路不畅,价格较低,效益不高的作物面积减少。大豆面积猛增,播种面积达到4465.5万亩,比上年增加1216.5万亩,增长37.4%。高梁面积有较大突破,面积达300万亩,比上年增长42%。优质品种的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减少了晚熟品种播种面积,中晚熟半硬粒型的优质品种较上年增加544万亩;小麦品质产量兼优品种的种植面积达850万亩,较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大豆高蛋白、高脂肪专用品种和水稻优质品种面积也都有增加。
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物资,稳定了农业的投入水平。1993年全省各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多方筹措生产所需资金。全省共安排资金57亿元,占计划的97.2%,比上年增长2.6亿元。全省集体和农民自筹34.9亿元,比上年增加8.2亿元,增长30.7%,其中农民自筹达29.6亿元,占总投入的52.7%。全省共投入化肥305.6万吨;施用农家肥1.46亿立方米;更新大型农机具5400台套;机播面积达6000多万亩。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维修井站库坝6万多眼(处)。
三、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一是及时兑现收购农副产品欠款。春节前省政府共落实购粮款26亿元,用于解决粮食“打白条”问题。还落实了10多亿元收购甜菜、亚麻资金,缓解了糖、烟、麻、乳加工业欠款矛盾。二是建立了粮食收购保护价。保护价按国家定购价执行。三是改进定购粮“三挂钩”兑现办法。其中预购粮定金由粮食部门在农民落实粮食定购任务时,按定购价的20%预付给农民。粮食“三挂钩”由平价供应实物,改为价外加价方式。四是对计划外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实行最高限价。
四、狠抓“丰收计划”的落实,加强了技术推广工作。1993年全省落实“丰收计划”面积4104万亩,占粮豆薯面积的36.3%。其中集团承包面积985万亩。“丰收计划”总产比上年增加7.48亿公斤。四大作物技术规程应用面积4092万亩,比上年增长9.3%。各项农业技术累计推广面积突破了3.1亿亩次。同时按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在丰收计划中,新增了果树、甜菜、蔬菜及养蚕等方面的内容,并改进了考核和管理办法,促进了全省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五、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法制工作。1993年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了《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省政府重新修订发布了《黑龙江省农业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之后,以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农业两法”座谈会,省、市(地)、县各级都分别举办了农业法制培训班,组织广大干部和农民进行了深入学习,并重点对农作物种子市场、农民不合理负担、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削减农技推广系统事业经费等方面问题开展了执法检查,共查处种子违法案件100余起;解决土地承包合同纠纷777起;专门开展了清理农民不合理负担工作,使全省农民负担总额由1992年的16.7亿元下降到15.4亿元,下降了7.8%,人均负担也由1992年的98元降到90元,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的增长势头。一些地方对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的脱钩“断奶”问题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