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省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省水产局局长 王金玉
    1993年全省水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了春旱低温、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使全省水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89452吨,比上年增产10985吨,增长6.2%;其中养殖产量达到141569吨,比上年增产11858吨,增长9.2%,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由上年的72.7%提高到74.7%;鱼种产量达到40878万尾、20671吨,比上年增产1161吨,增长5.95%。稻田养鱼面积在连续5年翻番的基础上,突破百万亩大关,比上年增加40万亩,达到115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10%。水产业产值实现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7.8%,上升到10%;其中渔业产值实现1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3.6%上升到4.4%。群众养鱼户发展到41798户,比上年增加2118户。渔业劳动力达到133173人,比上年增加5020人。渔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055元,比上年增加565元。
    1993年我省产业改革与发展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结合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有了明显进步。各地在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了渔禽、渔畜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全省池塘综合养殖面积达到18.2万亩,比上年增长20%。地产原、良种繁育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已建成6处鲤鱼良种鱼苗繁育基地,良种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养殖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由小面积示范向大面积推广,水产业逐步从速度型开始向效益型转变。
    水产科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全省48个市县承担并完成了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丰收计划”33250亩,平均亩产399.2公斤,是农业部下达计划指标的110.8%;18个市县承担并完成了“小容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项目1700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产鱼达203.7公斤,是农业部下达计划指标的106.3%。精养池塘面积65万亩,比上年增长13%。全省共制定7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6项地方标准,并在全省颁布实施,完成了农业部、省科委下达的4项“八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为加快普及和推广水产实用新技术,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00期,培训渔工、渔民80045人次;举办稻田养鱼培训班1596期,培训养鱼稻农111119人次,大幅度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水产业社会的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省水产局努力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积极扶持各级渔业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近两年,已从省财政厅争取资金500多万元扶持建立市(地)、县(市)、乡(镇)、村水产服务中心46个。这些服务组织陆续启动运行,有效地开展了苗种调剂、渔需物资供应、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同时,各地还注重发挥渔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的作用,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领办、创办渔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等群众自我服务组织,成为水产部门联系广大渔民的纽带。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级渔业服务中心(公司、站)50个,渔民自我服务组织200多个,县(市)、乡(镇)、村三级渔业社会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水产品流通日趋活跃。各级水产供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哈尔滨、齐齐哈尔、七台河等中心城市和水产品集散地建起了地产鱼批发交易市场。杜蒙、肇源、绥化等地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地产鱼运销队伍。集中产区的鲜活鱼源源不断地运往城乡和工矿林油区。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水产品市场日趋活跃,“吃鱼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渔政管理工作发挥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渔政管理工作坚持为生产服务,大力维护生产秩序。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进行了禁渔期和禁渔区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强化了边境水域的渔政管理工作,全省共出检1.2万多人次,依法保护渔业资源。各级渔政部门坚持渔业许可证制,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池养渔业资源,捕捞产量保持了上年水平。各地进一步加强了渔业资源特别是特产鱼类资源增殖工作,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