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改革与发展综述
1993年,垦区各级党委按照总局党委“三转一调一建”的指导思想,真抓实干12件大事,垦区人民弘扬北大荒精神,克服了连续两年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农业又获丰收,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总产值103亿元,国民收入26亿多元,国内生产总值30多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5%和8.5%。实现利润9000万元,利税总额3.58亿多元。按原财务制度等比口径计算,实现利润3.4亿多元,利税总额6.1亿多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
改革力度加强。侧重抓了贯彻《条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基本得到落实。产权制度改革起步,增强了企业活力。在农业改革上大力推进“两自”,促进了农场内企业机制的转换。在部分农场积极试验了农业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生产队实体化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等,都取得有益经验。同时顺利完成了农场的机构改革,农场内设机构和人员分别减少65%和57%。部分管理局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
“两高一优”农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实施省“科教兴农”方案,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效益农业,克服了连续两年重灾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东旱西涝,取得仅次于1990年的第二个大丰收。粮豆总产超80亿斤,其中大豆、水稻、大麦等的单产、总产均突破历史水平。畜牧业稳定发展。奶牛存栏12.6万多头,黄牛存栏7万多头(比上年增长19%),生猪、羊、家禽存栏也有新增长。林业完成造林面积比上年增长了9.4%。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成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工业在困境中发展,为冲出低谷创造了必要条件。建筑、建材业取得较好效益。
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审批合资企业30个(超过前14年的总数),合同总投资2亿元,吸引外资7000万元。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大豆节。政府贷款和补偿贸易引资2.5亿美元。吉祥、档壁镇两个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
个体、私营经济有很大发展。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5.6%、12%、49%,发展总户数居全省各地市的第8位。庭院经济产值达10亿多元,实现纯收益5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0%多。
科教事业持续发展。垦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有新发展,全年又有13所小学进入全省标准化小学行列。科技工作新发展。全年共承担重点课题139个,其中有部级以上54个;承担省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18个,新技术推广382项,成果鉴定37项;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24项。总局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并开始引进人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名。
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其本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3年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1993年与1990年比,25个贫困农场中亏损场由14个减为10个,盈利场由11个增加到15个,全年盈利近30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950元,增长33%。
专项清理和扭亏增盈初见成效。垦区共清回内外欠款15.2亿元,使困难企业的债务链松动。扭亏增盈重点对象的37个亏损百万元以上大户,有31个走出亏损行列,其中有15个扭亏为盈。
垦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班子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都取得显著成绩,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刘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