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林业工作又登新台阶

  全省林业工作又登新台阶
    省林业厅厅长 贾 颖
    1993年全省在造林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采取了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广筹资金、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开展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全省造林绿化的发展。全省共完成造林330.8万亩,为计划300万亩的110.3%;育苗13.7万亩,为计划12.1万亩的113.6%;全民义务植树9185万株。造林成活率为92.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采收各类林木种子25万公斤,其中落叶松3万公斤,基本保证今后2~3年的育苗用种。全省涌现出了齐齐哈尔等5个造林绿化先进地市和依安等25个造林绿化先进县市。
    森林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实施《森林法》等林业法规,开展林业执法大检查,加大了森林防火、林政管理、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保卫工作的力度。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火警43起,过火林面积340公顷。没有发生特、重大森林火灾,各项指标均低于国家和省控制指标,取得了森林防火第二个“三连冠”关键年份的全面胜利。全省清理出非法侵占林地141.9万亩,查处各种毁林案件7184起,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依法打击了非法猎杀、经营倒卖、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犯罪活动,增强了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完善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三网”体系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逐步完善了森林资源监督检测体系,加强“三总量”管理,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增长。
    林木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生产木材152万立方米,经济材出材率比上年提高10%左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林产工业生产设备不配套等问题,扩大了生产能力,全省胶合板产量比上年提高一倍。木片生产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新兴产业的框架。多种经营等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品种和产量都有增加。截止11月末,全省木材销售占应销售量的98.98%,比上年提高了3.98%;在铁路运输紧张的情况下,车皮兑现率达65%;单车装载量比上年提高了0.17立方米;平均售价249.5元,比上年提高了47.2元,增长幅度为23.33%;回收货款率达95.22%,比上年增长1.6%。
    强化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各地从宏观调控、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入手,完善了计划指标管理体系,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为基层增强了活力。同时,加强了财务管理,理顺了育林基金的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开辟渠道,实行多元化筹集资金,改革了林业项目和治沙贷款的管理办法;强化专项资金管理,跟踪问效;组织力量,清理回收赊欠货款,活化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了经济效益。乡镇林业站建设有所加强,已有560个站办起了经济实体,占总数的48.2%,年实现产值1776万元,利润344万元。据统计,1993年全省14个地市林业局共实现利润2000万元,比上年实现的870万元增加了1130万元,增长1.3倍。
    林业经贸工作有新的进展。紧紧抓住内陆边境地区向周边国家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内联合。目前,以省林业经济贸易集团总公司为龙头,以黑河、绥芬河、大连经贸公司为窗口的全省林业经贸、边贸网络已形成,经贸工作有新的发展。据统计,全省林业边境贸易共签订贸易合同38份,合同总金额近3500万瑞士法郎,实现合同金额1550万瑞士法郎,占签订合同金额的44.3%。
    积极探索林业体制改革,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针对林业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积极进行了林业体制改革,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子,迈出了新步伐。通过理顺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成立的十多家国有林场公司,运行良好,取得较好成果。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我们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对企业下放了权力,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加快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伐。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系统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针对全省经济危困的现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干部职工精神振奋,齐心合力,投入到各项生产建设中来。精神文明建设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1993年又有25个单位晋升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目前,全系统文明单位总数已达557个,占基层单位总数的75.4%。认真贯彻中纪委、省纪委会议精神,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林业系统共立案127起,有8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挽回经济损失79.2万元。林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各地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宣传阵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开展了全员岗位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