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省机械工业厅厅长 杨殿军
1993年,全省机械工业战线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克服资金严重短缺、瓶颈制约加剧、减利因素猛增等种种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生产稳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刨历史最好水平。1993年,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72.5亿元,比上年增长7.44%;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实现销售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实现利税总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哈电机厂、阿城继电器厂、哈空调机厂、哈制氧机厂、哈电表仪器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佳木斯电机厂等31户大中型企业,生产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第一重机集团、哈电碳厂扭亏为盈。全系统在各种减利因素高达13.13亿元的情况下,由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以及铁路、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努力,消化减利因素10.6亿元,保证了全年目标的实现。
2.改革步伐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有了实质性进展。《条例》和《细则》赋予企业的14项自主权基本落实,14项自主权的综合到位率达91%。企业内部3项制度改革展开。哈轴承厂、松江电炉厂等一批企业精简机构,剥离人员,兴办第三产业,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主带副、以副养主,主业精、副业兴”的发展路子。全系统已兴办第三产业1400多户,从业人员9万多人,年经营收入11亿元,创利税1.2亿元。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哈轴承厂的股份制嫁接改造,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公司化改造,跨部门、跨地区组建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省级机电产品市场和部分专业市场相继开业,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服务。省厅机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对现有职能进行了梳理,初步明确了13项新职能,提出了“超前预测、正确导向、深入调研、热情服务、有效监督、高效工作”的工作原则。
3.新的经济生长点开始形成,牵动了我省机械工业的发展。全省机械工业规模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发电设备、重型机床、锻压设备、石化设备等优势特色产品开始形成经济批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1993年,一重集团,哈锅炉厂、哈汽轮机厂等14户企业产值达45.18亿元,占全系统总产值的62.3%。利税在6000万元以上的有2户,3000~5000万元的3户,1000~3000万元的7户,这12户企业利税合计4.41亿元,占全系统利税总额的86.1%。
外向型经济取得进展。1993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完成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出口产品由零部件、单机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合资、合作势头强劲,到目前已批准三资企业65户,投资总额达4995万美元,外方投资占48.5%。其中1993年批准19户,投资1432万美元,外方占64.5%。
4.“科技兴业”战略见成效,促进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1993年开发新产品350种,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70%,有35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坚持“产学研”联合,合作开发的项目增多。1993年为29个项目解决了科技经费2122万元。3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计划,落实科技贷款260万元。重点技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1993年技术改造计划项目68项,投资2.8亿元,落实资金2.62亿元,资金到位率93.7%。纳入省重点考核的4个重点项目,共落实资金9075万元,占计划的96.5%。
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困难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特别是对资金、运输等困难以及实施“两则”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造成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在1993年承接合同92.72亿元任务的情况下,仅完成72.5亿元。二是技改资金到位严重滞后,8月份分步到位资金为1.28亿元,占年计划的48.85%,一半以上资金10月份以后方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八五”技改计划的完成。三是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产品抽查合格率低于前两年的水平,安全生产滑坡,伤亡事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