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省医药管理局局长 杨德吉
1993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到1993年底,全省医药行业共有工业企业135个。其中:化学药品工业63个;医疗器械工业20个;卫生材料工业2个;制药机械工业3个;中成药工业30个;中药饮片工业2个;药用包装工业11个;其它工业4个。从业职工49164人。医药商业企业4607个,从业人数28971人。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627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商业总销售完成2508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预算内工商企业实现利税287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
1993年,我省医药工作在客观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推进了医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在推广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制改造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对佳木斯医药集团、肇东制药厂、五常制药厂、康尔药业公司等4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面对即将入关和实行药品专利保护的新形势,1993年,全省医药行业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继续实施新产品开发和名牌优势产品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共完成基建技改项目19项,整体改造药厂、车间60个,完成投资额1.8亿元,新增产值3.2亿元,利税4900万元,增强了发展后劲;共开发新产品85种,投产45种,创新产品产值2.8亿元,利税9130万元,占总产值的15%。新开发的A-基因工程干扰素、曲吗多、头孢Ⅳ号、头孢Ⅴ号、恶丙嗪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而且把我省医药产品档次提高到了新水平;双黄连粉针、吗特灵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已成为全省的名牌优势产品。这些新项目、新产品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医药经济的稳定增长。
1993年,全省医药工商企业把开拓市场、扩大经营领域当作中心工作来抓,通过采取划小划细核算单位,增加经营部门,向农村延长网点,扩大城市零售规模等措施,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在省外建立窗口,开展边境贸易,实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扩大了经营领域;省医药管理局先后两次召开产销衔接会,协调产销关系;一些商业企业还实行了总经销、总代理业务,加大名优新特产品的经营比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医药工商销售的增长。
全省医药行业从抓管理入手,加强药品生产的管理,对新建药厂严格按照“GMP”进行验收,对老企业逐步进行“GMP”改造,采用国际标准组织药品生产,保证了药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全省各级医药主管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以打击制售伪劣药品犯罪活动为重点的治理整顿医药市场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制售伪劣药品的不法行为,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各医药工业企业挖潜增效,使扭亏增盈工作取得一定成果。1993年全省各级医药主管部门采取落实扭亏责任制,深入盈亏大户具体指导,用典型经验引路等办法,推动了扭亏增盈工作的开展。各工业企业克服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狠抓“两压”,盘活资金,挖潜节支,消化减利因素,一些企业按照“跳出医药发展医药”的思路,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发展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饮料等相关产业和商业、服务业,提高经济效益。截止年末,全省医药行业其它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全省预算内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8.8%,减亏56.4%,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指标。
1993年,全省医药行业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医药行业共创建县以上文明单位261户,占全系统独立核算单位60%以上,涌现出省医药系统先进集体32个和先进个人(劳动模范)104名。
1993年,全省医药行业继续加大职工教育的力度。全行业参加各种学习的职工人数达27196人,占职工总数的44.27%;干部培训人数达6525人,占干部总数的57.03%。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全行业的文化技术结构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