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1993年,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完成旅客吞吐量117.1万人,比上年增长21.06%,货邮吞吐量完成17475.27吨,比上年增长6.76%,发运收入为36387.49万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哈尔滨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00.51万人,比去年增长18.4%,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使哈尔滨国际机场由三类晋升到二类机场;货邮吞吐量完成8341.32吨,比上年增长2.16%;发运收入33264.89万元,比上年增长50.47%。全年共保证各类飞行18614架次,其中哈尔滨保证14404架次,航班正常率平均在97.5%。哈尔滨机扬通信服务工作时间达45206小时,收报874966份,发报591185份,收发报差错率为十万分之零。安检部门共检查出港旅客483860人次,检查手提行李935381件,查出证件不符者达585人次,查获各类危禁物品5129件。哈尔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大关。
哈尔滨国际机场1993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一百万大关,达到1005128人次,比上年增长18.4%。1993年,省局运输生产在航空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候机楼狭小拥挤,停机坪不够用,设施不够全等困难,想方设法创造舒适的条件,保证广大旅客顺利进出哈尔滨航空港。运输部门认真贯彻总局、管理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安全年活动,认真开展方针目标管理,结合实际搞整顿,努力改进工作,加强运输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了服务质量;克服困难,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提出“航班不在我这里延误”的口号,多次避免了航班不正常情况的发生;为适应航空市场的激烈竞争,及时转变经营思想,争取工作主动权,走出去,请进来,与各航空公司签订了地面服务和销售代理协议,增加售票网点,开展流动售票,并扩展销售面,占领更多的航空市场。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保证了飞机正常进出哈尔滨航空港,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租赁俄罗斯伊尔-86大型客机 北方航空公司租赁俄罗斯的两架伊尔-86大型客机在哈尔滨投入运营。该机型投入运营后,缓解了哈尔滨至京、沪、穗三条热线运力紧张的局面。
引进竞争机制,全方位开放目前哈尔滨机场,不仅有国际、南方、东方、西南、西北、北方六大骨干航空公司经营哈尔滨至各地的航线;而且厦门、上海、四川、长城、新华、新疆、海南等地方航空公司也分别进入哈尔滨机场,经营哈尔滨至全国各地航线。提供定期航班客座为894589个,比上年增加382472个,增加了74.4%,客座利用率为60.7%,降低24%,载运率为46.6%。降低19%,需求矛盾得到缓解。
航线网络 到199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航线40条。其中国际航线继1989年开通哈尔滨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航线后,国家又批准了哈尔滨经伊尔库茨克至新西伯利亚、哈尔滨至赤塔、阿巴干、布拉格维申斯克、海参崴、南萨哈林斯克等六条国际航线。哈尔滨经伊尔库茨克至新西伯利亚的航线已开通不定期包机飞行;与日本青森不定期包机飞了40多架次;哈尔滨至香港的定期包机由过去的每周一班增至每周两班。国内航线新辟了哈尔滨至贵阳、武汉、济南、郑州;齐齐哈尔经沈阳至大连;牡丹江经沈阳至大连;黑河经沈阳至大连、黑河至长春、齐齐哈尔等航线。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机场为中心枢扭,以齐齐哈尔、牡丹江为干线机场,北接黑河、佳木斯口岸,南连全国38个城市的航线网络。
售票服务 在原有基础上,哈尔滨新增了工商行大直办、省外办、哈尔滨东站、市人防地下商业街、金桥宾馆、金太阳医药集团公司、国际贸易城、市第一百货商店、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汽车大厦十处售票网点;在绥化、伊春、绥芬河、鸡西、双鸭山五个地市新建了售票处;增加了服务项目,配备专车,开展流动售票及电话订票送票服务。
机场扩建 1993年,哈尔滨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1月20日国家计委印发了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审批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5月上旬,中国民航设计院编制的《哈尔滨阎家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于6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评估;国家计委于10月份批复了可研报告。
全年共完成投资5976万元,建设项目有原候机楼改造、停机坪、值班宿舍和征地等。
机场扩建工程按2005年旅客吞吐量666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3000人次设计,候机楼建筑面积按6万平米建设。将新建站坪15.5万平方米,航管楼3500平方米。助航灯光工程按主降方向为Ⅰ类精密进近灯光,次降方向为简易灯光,并加设跑道中线灯、机场灯标。新建使用油库,容量为5×10000平方米航煤油罐及站坪加油系统、航空加油站、5公里输油管线等。生产主体工程还包括滑行道加宽、停机坪导航通信、气象、机务、供电、消防、急救、货运、供电、供暖、供水、特种车及车库等设施。本期工程总投资控制在9.6亿元,于1995年底完成并交付使用。 (朱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