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省取得新进展
1993年是科教兴省步入中期阶段的关键一年。科教兴省中期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突出科教兴工、深化科教兴农、振兴科技事业,发展教育事业。
(一)科教兴农工作开始进入深入发展、全面推进阶段,全方位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推进农业发展,稳定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1)科技攻关、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各地在稳定粮食供给的前提下,以市场取向进行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了市场适销对路的优势作物和品种,使高附加值、高商品率和高创汇率的产品明显增多。坚持将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中具有超前性、先进性、高效性的技术项目相结合,推广了实用技术118项(次),累计面积1.7亿亩(次),比上年增加3800万亩(次)。(2)依靠科技振兴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各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行引进与推广相结合。全年推广了120项技术,产品更新率达到10%以上。实施了人才战略,充分发挥“能人经济”的效应。省里选派了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乡镇企业挂职服务。通过各级人才市场为乡镇企业招聘、引进各类人才近4000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还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科技人员对乡企开展了咨询诊断活动。(3)农科教结合已经成为推进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1993年农科教结合实验县(市)已由10个发展到17个,实验乡(镇)由100个发展到200个。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全方位推进。结合的内容,已发展到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各种功能融为一体。“绿色证书工程”试点已经启动。全省已结业学员2万人次,培训青壮年农民达400多万人次。(4)科教兴农领域正在向多方位延伸。科教兴牧把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经营、推广组装配套的综合技术、完善上下贯通的服务体系、推行贸工牧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联为一体,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综合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各地涌现出一批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30%的县(市)和乡镇,加快了畜牧业成为农村支柱产业的进程。科教兴渔有了长足发展。实施渔业丰收计划,提高了养鱼科技水平。落实高产综合技术池塘养鱼3.5万亩。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15万亩,已向“稻、鱼、耳、菇”多元复合、种养兼作的立体开发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科教兴农机械化工程”的实施,突出推广了四项农机农艺结合的农机化新技术。在水利建设上,重点推广应用了施工新技术20多项,直接节约资金20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农业综合开发的范围已由三江平原扩展到12个地市59个县区、382个项目。在治危兴林中通过推广林业先进技术,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林业的生产经营有了明显提高,林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林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产值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二)科教兴工对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方面,实施了“产学研”工程,确定和培植了科技兴省“产学研”示范项目,建立了组织协调机构和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密切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省里重点抓了四个产值预计超亿元的重大项目,除逆变弧焊机项目因特殊情况外,其余项目进展顺利。各地市也都组织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为解决企业引入科技成果缺乏资金的难题,省经委、建行、财政厅联合召开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会”,为35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落实资金3000万元,其中有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在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推进机制方面,着力实施了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先后在香港和韩国举办了经济技术洽谈会,不但缓解了一批企业技改资金的困难,而且引进了一批高附加值的技术、设备,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1993年省经委又下发了《黑龙江省科技效益提成奖励制度实施办法》,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3)提高开发与改造的技术起点。1993年全省完成新产品开发(试产)196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78项、占9.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58项、占28.3%,新增产值21.37亿元,新增利税3.28亿元。完成技改总投资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43.2%,技改项目投产284项,新增产值29.8亿元,利税6.2亿元。为了提高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技术起点,省经委组织有关部门第二次赴香港采购新产品样品,并组织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使一大批老企业开发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产品。(4)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初步确定向社会推荐第二批名牌产品60余种。围绕IS09000系列标准抓了质量指标体系培训工作。坚持进行产品质量突击抽查,同时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活动。节能降耗方面,重点抓了一大批节能工程的投产,推广了一批节能新技术。(5)提高职工素质。一是加强了工交部门及企业领导干部的培训,二是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三是抓好在职技术工人等级培训。(6)提高经济效益。一些科教兴工搞得好、效益也很好的地市、行业,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如省医药行业、鸡西市等;还有一些企业经过几年坚持科教兴工改变了效益落后面貌,如佳木斯市由于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产,抑制了工业下滑,促使工业经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推动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使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开展了科研单位向技术先导型企业发展的试点工作。(2)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了全省发展高新技术和推进开发区建设的工作方案,修订了发展规划;组织大庆开发区通过了国家科委的验收并提出争列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申请;先后组织2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大庆开发区衔接项目或建立企业,已初见成效。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办起高科技园区,并已初具规模。(3)多渠道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省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重点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和工业生产节能降耗,共完成73个项目。同时,加强了后备项目推广的前期实验工作和技术市场体系的建设,扩大了成果转化的市场渠道。先后分3批在大中型企业组织56个项目与俄罗斯有关研究所和企业洽谈。全省已有常设技术市场37个,技术开发经营机构近2000个,从业科技人员1.4万人。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9亿元。(4)科技外事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为我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取得新进展。
(四)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培养、培训和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1)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加速了为我省经济发展培养培训人才的步伐。全省扫除文盲8.4万人,使农村青壮年文盲比例降到2.95%。减少了普通高中与在校生的数量,增加了职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降低了人才培养重心,扩大了专科层次招生数,主要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培养急需的工科、财经、外语、外贸等专科人才。同时,还采取与部委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为我省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对300万青壮年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全员培训率达43.5%。(2)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为科教兴省服务。一是深化以农科教统筹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贫、穷、边”三类县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实现农村教育与科教兴农的对接。在250个乡实施燎原计划,扶持了81个项目,产值达到1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加快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步伐,探索经科教统筹结合的运作模式。引导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学习基地建设,兴办校办产业,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全省职业中学建成校办产业和实习基地623个,总产值近亿元,创经济效益540万元。三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打通人才通往农村、基层和乡镇企业的渠道,为发展县域经济培养急需人才。(3)以放活高校科技人才为契机、发展校办产业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36条”,促使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在科教兴省主战场中建功立业。各高校和中专学校加强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增加高校和中专学校活动力。各院校承担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453项,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57项,金额达到3000万元。高校校办产业已达到231家,固定资产净值达1.5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上缴税金3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30%和250%。科教兴省试点县工作继续进行,开展了高校科技承包和智力扶贫。在克东县开发了10项新技术,使该县工业产值和利税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马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