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气候评价
1993年全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省年平均气温2.3℃,比历年偏高0.9℃,北部地区偏高明显。冬季为1989年以来连续第5个暖冬。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54.6毫米,比历年正常稍多。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和大兴安岭地区中部在500毫米以下,其它地区在520-71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时数2305.7小时,比历年偏少282.6小时。≥10℃积温全省大部地区在2000-2700℃,无霜期120-140天,平均比历年多8天,热量条件基本满足作物需求。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寡照、暴雨、雪和大风、冰雹等。5月中旬以后,全省出现高温少雨天气,春季平均气温比历年高1.2℃,后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20多天雨量不足10毫米,旱象迅速发展,干旱面积3000多万亩,其中水田渴水面积500多万亩,春夏连旱造成三江平原东部大部作物减产。5月22-25日,全省出现强降温天气,大部地区出现轻霜。6月上、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牡丹江、鸡西市连续三旬低2-3℃。夏季寡照严重,6-8月全省平均日照时数587小时,比历年同期少155小时,为建国以来最低值。也是建国以来≥30℃高温日数最少的一年。6-8月全省有34个市(县)次降暴雨,并集中在8月。汛期嫩江、松花江出现洪峰,松花江哈尔滨站超警戒水位。有33个市县次降雹,雹粒大,直径普遍在1-3cm,雹灾面积100多万亩,其中绝产20-30万亩。10月28-30日,全省出现大范围暴雪天气,东部、东北部地区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大雪和暴雪,降雪量普遍有10-45cm,最大积雪深度5-35cm,给航空、铁路、公路交通造成很大影响。哈尔滨市机场关闭24小时,牡丹江火车站因信号中断,十几列火车不能正点接发,公路交通不畅。
1993年作物生长季主要灾害天气是低温、寡照、干旱。但春季气温高、回暖早,生长季降水充足,关键时段光热水条件较好,秋霜晚,生育期延长,对夏季低温造成的影响有一定补偿。 (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