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993年,全省基础教育紧紧围绕执行《义务教育法》,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重新调整了我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加大了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教学领域改革积极展开,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加快推进,“两基”验收工作开始启动,德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广大教师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1993年全省有小学16448所,招生64.21万人,在校生373.3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2.15%。普通初中2194所,招生49.14万人,在校生142.32万人,初中阶段入学率82.75%,初中毕业升学率44.2%。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继续下降,全省普通高中509所,比上年减少41所,招生8.32万人,比上年减少0.49万人,在校生24.02万人,比上年减少2.5万人。少数民族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全省有9个少数民族单独设立了学校,单独设校的民族小学527所、在校生4.89万人,单独设校的民族中学88所、在校生2.2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年巩固率、合格率和普及率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各民族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81%、56%、65%。特殊教育有较大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68%,其中盲童入学率达100%。我省特殊教育的普及工作和多种办学形式在“亚太地区特教会”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总结表彰会上得到肯定和表彰。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全省有幼儿园1660所,在园幼儿60.48万人,比上年增加2.88万人。中小学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全省普通中学(包括初、高中)教师12.83万人,小学教师21.38万人。1993年全省用于基础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到1%以下,中小学95%的校舍面积实现了砖瓦化。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3年在巩固和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乡镇财政拮据和管理上的问题,重点加强县级的统筹管理权,强化地市县政府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省教委提出各地(市)县可根据实际,将教师工资、任用、调动等权限收归县统一管理的意见,对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起了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兴办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给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研究课题。1993年,全省私立中学17所,比上年增加13所,在校生2083人,比上年增长191.3%;私立小学9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1126人,比上年增长650.7%;私立幼儿园2606所,比上年增加165所,入园儿童8.55万人,比上年增长26%。教学领域改革积极展开,高中会考顺利实施,已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办法,为1994年与高考衔接做了充分准备。基础教育的学制改革、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稳步实施“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过渡。小学在坚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三算”教学试验推广基础上,突出抓了“愉快教育”的试点和推广,调整初中网点布局,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渐减少,由上年约2755个减到2442个,下降幅度达12.5%,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实验学校已达50所,多种形式办学的农村中学已达45%。
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加快推进。1993年,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对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并制定了保证措施。全省30%的人口地区开始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全省“两基”评估验收工作开始启动,宁安等10个县(区)首批通过“两基”验收,占应普及面的6.7%。积极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建设,1993年规范化小学由上年的45%提高到50%;规范化初中由上年的49%提高到55%,鹤岗、齐齐哈尔、七台河等市已超过60%。标准小学由上年的200所发展到247所,示范初中由上年的15所发展到30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中小学生流失,使中小学流失率分别控制在8%和2%以下。积极实施“希望工程”,1993年5月在兰西县榆林镇召开实施“希望工程”现场会,兰西、杜蒙、宾县、延寿等县兴建了希望小学,全省有4000多名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受“希望工程”资助,使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学习。历时两年多的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全省中小学共翻建危房128.1万平方米,危房比例下降到1.01%,全省基本消灭了中小学一级危房,有24个县(市)全部消灭了危房。砖瓦化程度达到95.8%,有19年县(市)校舍砖瓦化程度达100%。中小学内部建设开始启动。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职能,以“两基”、“两全”为中心,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地(市)县,乡(镇)政府的教育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993年,按照《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以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严格学校管理,严肃校风校纪,深入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小学生国情教育10知道》了解率达85%以上,不继完善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全省中小学升旗教育达标率95%,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推广佳木斯前进区建立的政府统筹、社会参予、学校自主、双向开放,双向服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社区教育经验。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取得一些新的经验,如佳木斯在全市中小学推广第一中学开展的“五心”教育经验,从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人,信心留给自己,进而达到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融为一体,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93年全省中小学在职老师学历培训步伐加快,在继续抓好教师进修院校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全省3万多名中学教师参加的“三沟通”培训,占中学未达标教师的6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试点扩大,试点校由原来的2所增加到5所;在校生达520人;有400名小学教师采取业务学习形式接受专科学历培训,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5.1%,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50.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59.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7.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广大教师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采取有力措施,基本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解决托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托欠中小学教师工资8项措施,并于年底前基本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为贯彻执行《教师法》打下初步基础。努力解决教师住房,提高教师待遇。制定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职工住房规划,通过增加投入和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教职工住宅建设步伐。推广哈尔滨市政府在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上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推动中小学教师住房的改善。 (毕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