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报刊出版工作

1993年,黑龙江省的报刊出版工作以提高报刊整体质量、创办名牌报刊为核心,取得了较大成绩。全省报纸84种,平均印数516.3万份,总印数71473万份,总用纸量57.6583万令。全省期刊308种,平均期印数631.88万册,总印数6626.82万册,总用纸量18.448万令。
    在全国报刊订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报刊发行量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特别是质量高、影响大的报刊,订数逐步增加。期发行30万份以上的报纸4种,期发行100万份以上的期刊1种,50万份以上的4种。正式报刊境外总订数也增长至3300份。
    在1993年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上,黑龙江省组织了120家报刊社参展,共占用14个标准展位,84平方米的有效展出面积,其独具特色的整体设计和品种齐整的报刊展示,受到了李铁映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众多读者的肯定和好评,李铁映同志为黑龙江厅挥毫题写“龙”字,80多位中央部以上领导签名、题词。
    在报刊出版管理上,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提出在总量控制上做到有生有灭,在质量管理上做到优上劣汰,管理工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移,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机制。实行这个机制有三个关键环节:
    1.“看好大门”,在报刊入口的管理上下功夫。第一,制定了报刊审批原则。这个原则规定了九不批准:面向社会生活、综合、文化类的内部报刊不批办;简报、通讯、资料等不作为报刊批办;副厅级以下单位申办的社科类报刊不批办;正处级以下单位申报的自然科学类报刊不批办;无确定宗旨的报刊不批办;重复、雷同的报刊不批办;一家多报、多刊的不批办;无正式机构的协会、学会、研究会办的报刊不批办;同人办的报刊不批办。第二,产格报刊审批程序。在批办程序上,建立了一级考核、两级例会、集体批办的程序。一级考核是由处内负责人员对办报办刊的条件进行书面的和实地的考核;两级例会是处务会听取负责人员的考核汇报,研究确定提交局长办公会讨论的名单,由局长办公会听取处务会意见,集体确定批准的名单。
    2.“管好中场”,在报刊综合质量考核上下功夫。一是通过抓审读,在动态中掌握报刊的综合质量状况。利用专、兼职审读队伍的日常审读,了解各报刊质量状况,并建立质量考核档案,作为评定报刊综合质量的基本依据。二是通过阶段性的编校质量评定、装帧质量评比、印刷质量评定和优秀报刊评比等办法,对报刊的综合质量进行大体的分等排队。三是通过年度核验确定淘汰出局的报刊。根据署里下发的年度核验和质量评定文件精神,依据全省报刊的实际,又在年度核验的内容中增加了对报刊的编、印、装、发、经营和队伍建设等23个方面的核验标准,在报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中考核评定报刊的质量。在1993年的年度核验中,根据以上三个程序的综合质量考核评定,确定将综合质量较差、办报办刊条件不足的一报三刊给予停办处理。
    3.“选准替补”,要把真正办得好的内报内刊适时转正。1993年核验,停了一报三刊,并对一报一刊提出“黄牌”警告,把质量好的一张内部报纸转为正式报纸,并把一部分质量较好的内部报刊排队做“替补队员”,加强帮助指导。 (衣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