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牡丹江莲花水库淹没区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莲花水库与水电站系黑龙江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水库南北长200里,淹没区内有古代各个时期的遗迹40余处。为配合水库建设,抢救地下的文物古迹,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从1992年起,由北向南渐次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1993年是预计三年中关键的一年。
    1993年的发掘主要是在海林市三道河子乡发掘了鹰咀峰石棚式洞穴堆积;鹰咀峰古代聚落遗址;三道河子中学渤海墓群;河口村古代聚落遗址;东兴村、望天岭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清理出各个时期居住址34座;灰坑85个;墓葬11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同时还调查了3处新发现的遗址。
    鹰咀峰石棚式洞穴遗址位于鹰咀峰西北约200米一座丘岗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宽约8米、进深5米的石棚式洞穴。从初步清理结果看,它有3层堆积;第一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距今约3000年。第二层出土有人字形划纹陶和印纹陶,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左右。第三层出土了完整的桂叶形石器,圆头刮削器等,时间可能更早,再往下为粗砂粒堆积,并夹有大石块。同时在附近的耕地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为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寻找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鹰咀峰C址是一座从渤海早期到辽金时代多层堆积的聚落遗址,清理出房子8座,房内保留渤海早期“穿地龙”式的取暖设备,出土了精雕的骨鱼,一件骨鸟纹牌饰属首次发现。
    三道中学渤海墓群的发掘是莲花水库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群墓葬座落在一个面向牡丹江的“罗圈形”山坳中,排列有序,显然是一个家族墓地。其中位于山坳最上部的7号墓规模宏大,墓室长3.8米、宽3.6米,墓壁由石块砌成,厚1.2米,墓室内铺有长方砖,墓道两侧竖立巨石,高1.4米,墓顶已破坏。墓内为渤海流行的二次葬。墓主人地位较高,应是附近渤海某州、府的行政长官。该墓群是我国目前发掘的最北的一处渤海墓群。
    河口遗址紧临牡丹江左岸,依山傍水,是古代人类栖息的好地方。这是一处从早期铁器时代到辽金时代的多层堆积遗址。在发掘的近1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清理出房子11座,珍贵的是发现了由早期铁器时代—靺鞨—辽金三个时代叠压在一起的房屋,更重要的是在辽金时代村落外发现了一堵石墙,它既能御敌,又能防水,这种由河卵石叠成的石墙在牡丹江流域尚为首次发现。
    东兴遗址位于牡丹江右岸,是一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早期铁器时代居住址。在先后发掘的1000平方米面积中,清理出地穴或房屋13座,分布类似中原地区姜寨式半坡原始聚落,为探讨牡丹江流域原始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张泰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