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黑龙江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 吴宪国
1993年,建设文明城市、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活动,军警民共建共育以及学雷锋学苏宁活动、“四提倡四反对”活动,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三文明”活动在全省蓬勃展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的好转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定了广大群众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各地都把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一是加强了教育基地建设。各地对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文物、史迹等场所进行了维修,加强了管理,扩大了教育阵地。二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瞻仰、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组织夏令营或去军营一日游、工厂一日游,或浏览祖国的美好河山,风景名胜;组织新入党、入团的青年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宣誓仪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行主题班会、报告会、专题讲座,听取传统事件、人物和身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等。三是各地注重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譬如哈、齐、牡、佳,结合洽谈会、观鹤节、金秋节、三江旅游节等活动,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各地在“七·一”和开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中,把学习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回顾中国革命走过的艰苦历程,同参观毛泽东同志视察我省纪念馆,中国革命历史展览,东北烈士纪念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了热爱党、热爱祖国、永远听党的话,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信念。
二、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突出的特点是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许多地市和企事业单位,都注重选准切入点,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佳木斯市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为了促进改革开放,市委在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突出强调了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这三个重点,坚持育人治本,狠抓提高人的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市区普遍开展了“文明市民”、“勇敢市民”、文明单位的选评活动,印发了《文明市民》、《文明市民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知识问答》等,组织财贸、工交战线开展创“十佳”竞赛活动;组织全市六大系统、89个“窗口”单位开展以学习掏粪工人庞永和、汽车公司102包车组为内容的学雷锋树新风第二届“文明杯”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职业道德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亏损企业多数扭亏增盈。我省19个沿边市县,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经济发展,走上了富裕之路。为了加强对文明单位的管理,发挥文明单位的作用,还对1989年以前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进行了复查,在市、地复查的基础上,省里又对各市、地进行了抽查。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制定行业和岗位行业规范结合起来,发挥了道德力量在经济生活中的评判作用。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到1993年上半年,我省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全面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培训。各地在开展职业道德培训的基础上,都注重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本行业和本岗位的具体职业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守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窗口”单位都实行了挂牌服务,公开办公,有效地抵制了行业不正之风。1993年3月5日,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全省广泛深入开展了“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的活动,并把学雷锋和学苏宁、学赖宁结合起来,开展“月评十件好事”和“三文明”等活动。哈尔滨铁路局、邮电系统、卫生系统等都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制定行业和岗位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由于发挥道德力量在经济生活中的评判作用,大力倡导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讲道德的人受到舆论的支持,不讲道德的人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鞭挞,遵守市场经济规则逐步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
四、农村开展的“讲、比、建”活动更加深入扎实,加速了奔小康的步伐。1993年全省“讲、比、建”会议之后,各地都通过各种形式推广了绥化市的经验,把文明村、文明户建设同科技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起来。在文明村建设上,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弘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优良传统,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树立良好的村风。通过文明村镇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没有增加农民的负担。通河县涌现出一大批科学种田的高产大王、改造荒山造林专业户、科学养殖大王。绥化市总结推广了兴福乡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使全市村民破除了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文化、学习实用技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使文明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1993年我省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军警民共建共育工作暂行规定》之后,共建共育工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我省军警民共建共育点遍布城乡,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建点率已达100%。通过创办少年军校、少年警校、预备役学校和军地团校,组织学生开展“军营一日”、“军事夏令营”、“学传统谈理想”等既新鲜活泼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共建中,军警部队每年都动员和组织部队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几件实事。军队和武警部队也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并使之转化为促进部队建设的动力。
1993年还召开了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成果,探讨了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