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劳动工作综述
全省劳动工作综述
省劳动局局长 张 富
1993年,全省各级劳动部门进一步加大劳动领域改革力度,切实转变劳动部门工作职能,全面推进劳动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深入贯彻《条例》、《细则》,进一步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奖金分配自主权。全省各级劳动部门把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省政府的《实施细则》、落实企业自主权,作为劳动部门的头等大事,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狠抓企业“两权”的落实工作。省劳动局提出并确立了全省劳动部门贯彻落实《条例》的总体思路,并出台了涉及八个方面共53条的《实施(条例)的若干意见》,实行了新旧体制之间大跨度的政策调整和大范围、大幅度的简政放权。此后又陆续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企业招聘职工暂行办法》等十余个配套文件。与此同时,多次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和企业,检查督促“两权”落实工作,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在落实两权方面遇到的难题。各地市县劳动部门按照省劳动局的部署也都制定出台了落实企业自主权的具体意见或办法,有的劳动部门还专门派出调查组,直接深入到企业,指导企业具体落实两权工作。从而在全省上下形成了落实企业两权的热潮,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据各方面调查,劳动用工、工资奖金、分配权基本得到落实,企业普遍感到满意。
二、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全省各级劳动部门把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条例》和《细则》、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措施,在原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配套政策、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从而推动了全省三项制度改革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单项推进向综合配套改革方向发展。全省进行三项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企业已达963户,涉及职工87万人。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已达2124户,涉及职工58万人;进行合同化管理的企业2082户,涉及职工67万人。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已达4293户,涉及职工138万人;企业内部分配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全省有近500户企业进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试点。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国有企业已达1.6万户,职工308万人,离退休人员74.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0.5亿元,拨付17.8亿元,有39个市县实行了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还有部分市县开展了“三资”企业中方职工、私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同时一些市县还进行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已达1.7万户,职工409万人,收缴失业保险金1.11亿元,为12万多名职工提供了生活救济,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1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已取得经验,正进入推广阶段。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改革企业中,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机制。
三、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为了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省各级劳动部门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强了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全省有9个地级市和36个县(市)建立了综合性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到全省各级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已达73.6万人次,成交率在60%以上。二是加强了劳动力市场规则建设。为了使劳动力‘市场运行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调控;各级劳动部门在搞好场所建设的同时,抓了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建设,省劳动局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一些市县也制定并出台了劳动力市场管理方面的办法和规定,使劳动力市场运行有了一定的法规保障。三是开展了包括职业介绍、合同签证、社会保险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劳动力市场服务对象已由城镇待业人员扩大到企业富余人员、要求流动的职工、有求职要求的离退休人员、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埠劳动力,由国有企业扩展到集体、私营、“三资”、机关、事业单位和用工个人;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介绍就业逐步向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指导培训、合同签证、办理保险等综合配套方向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稳定就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0.3万人,待业率为2.3%左右。
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全省各级劳动部门共建立各级就业训练中心108所,教学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一次性培训能力达10万人;1993年全省共完成就业前培训20.3万人,培训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培训占培训总数的10%;培训就业率为76%。在职培训也有较大发展。全省技工学校已发展到220所,在校生已达,11万人,每年向生产单位输送合格技术工人3万多人,培训在职工人33万人,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技术等级结构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强化安全监察工作,伤亡事故下降。通过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工作体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得到加强,重大恶性事故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特别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黑龙江省矿山安全处罚条例》以后,我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3年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6816起,比1992年下降9.23%,其中发生各类矿山死亡事故349起,比1992年下降10.11%。
六、转变职能,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了宽松环境。各级劳动部门按照政企分开、宏观要管好、微观要放开的原则,积极转变了工作职能。在管理职能上,逐步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开始向协调、指导、监督、服务的方向转变;在管理手段上,淡化了行政手段,开始向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变;在管理范围上,逐步改变了只管理国有企业的状况,开始向确定和调整全社会所有劳动关系的方向转变。在职能转变上,各级劳动部门强化了服务职能,简化了办事手续和程序,有的劳动部门还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实行了联合办公,方便了企业和劳动者,受到企业和职工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