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地区
地委书记:董克勇
地委副书记:沈萃华(兼) 王守业(兼) 方世昌
人大工委主任:王守业
人大工委副主任:商建治 赫崇学
政协工委副主任:梁志先 许鸿礼 刘仲生
行署专员:沈萃华,1935年4月生,1952年4月参加工作,1956年11月入党。曾任嫩江县银行股长、县委党校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革委办主任,嫩江地委常委、地委宣传部长,依安县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委常委、农工部长、体改委主任,松花江行署副专员,1990年5月任松花江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副专员:富亚洲(常务) 梁世成(文教) 马 涛(工交)
于文复(农林) 马殿有(综合、乡企)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993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1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3.8亿元,国民收入4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20.4%和19.5%。全区的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一、全面推进以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城乡改革。一是县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80%以上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基本得到落实,企业经营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156户县(市)属工业企业已有48户进行了产权改造,占32%。二是国合商业朝着国有民营、民有民营的方向迈进。国有商业企业实行“四放开”(经营、价格、分配、用工)的达131户,占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96.3%;在“四放开”的基础上,有61户零售企业实行了国有民营;233户独立核算的供销企业社有民营的88户,占37.8%;三是市场建设有了多元有序的发展。全区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市场61处,比上年增长25%;各类市场已发展到551处,市场成交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四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乡、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发展到6359个,其中产业自我服务组织已达810个。
二、全方位、多层次组织了引联开放。1993年开放引联领域由独联体向东南亚和欧美延伸,并扩大了同韩国及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全年完成1.4亿元的外贸出口计划,边境易货贸易进出口额实现879万瑞士法郎,现汇贸易实现418万美元。全年引进资金2.14亿元、人才444人、项目21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74%、205%和118%;新增产值1.9亿元、利税2349万元。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80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3亿元,粮豆薯总产达到38.39亿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25%、10.3%相10.9%;米、稻、豆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24公斤、456公斤和136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24%、14.8%和6.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12元,比上年增长23.1%。二是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了乡镇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50.08亿元、税金9770万元、利润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7%、49.4%和73.4%。三是大力发展以牧业为支柱,以“五色工程”(黄--肉牛经济、红--果树种加销、绿--稻田养鱼、白--棚室菜生产、黑--木耳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生产。总收入达到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牧业实现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四是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粮多企产值比由1992年的57:22:21变成21:27:52,非农产业比重已由上年的59.4%上升为64.6%。五是通过落实保护农民的各项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子”问题。共纠正和清理不合理负担8930万元,人均减少负担35元,提留、统筹控制在4.7%。
四、加大了扭亏增盈力度,工商企业取得较好效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8. 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083万元、税金93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31.3%;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2.9%。国有商业企业比上年减亏128.2万元。粮食企业亏损额占省下达亏损包干指标的92.8%。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放手放胆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4.65万户,比上年增长14.7%;按规范化要求运作的股份制企业发展到2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63户,农民股份合作制发展到1600多户;“三资”企业发展到65户,比上年增长1.17倍。
六、突出抓好“两活一保”(活化资金,搞活流通,保财政盘子),财税工作有了新发展。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5688万元,比上年增长28.53%。通过多渠道活化资金、增加投入,全年调动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拉动引进资金1.2亿元。加快发展乡域经济,全区乡镇财政收入达到12364万元,比上年增长28.9%,进档达标乡镇80个,比上年增长16个;又有15个乡镇实现了财政“脱补”。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新成效。全区用于农业技术的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45%;实施“丰收”计划603万亩,集团承包306万亩,推广三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模式化栽培470万亩,采用畜牧业“四大”高产模式(高产的奶牛、母猪、蛋鸡、直线育肥猪)的农户达到6.5%,多种经营生产采用先进技术的农户达到36%。通过深入推进科教兴工,开发新产品546种,完成技术改造项目52项,创产值1.2亿元、利税2500万元;抓了10户科技先进企业典型,发展高新技术企业7家。在经科教结合上,全区确定了农科教统筹结合实验区、村,下发了放活科技人员的80条实施意见,建立科技市场16处,实施科技计划30项。
【地区农行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93年全区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4亿元。一是支持“两高一优”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科技集团承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支持农牧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大了农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支持了双城市的库后坝下、巴彦县的沿江、木兰县的民和三个小区和双城市的黄牛育肥、巴彦县的羽绒制品等开发项目,投放专项贷款449万元。三是实施“533”工程,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在巩固发展原有378个老点的基础上,又支持111个新点,使全区支持的村企总数达到489个。到年末统计,全区累计发放支持村企贷款2739万元,实现总收入10076万元,纯收2100万元,村均纯收入4.3万元。四是开展“百千专”活动,支持农村奔小康。信用社补足帮扶户数1万多户,累计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又使一些新的专、兼业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个体私营经济充分发展】 1993年,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48008户,从业人员7058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0.5%;自有资金179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5%;生产总值28435万元,比上年增长44.7%,营业额94313万元,比上年增长56%,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2%。全区共有私营企业160户、雇工264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增加1.4倍;投资者282人,比上年增长77%;注册资金3895万元,比上年增加3.7倍;总产值3123万元,比上年增长9%,营业额933万元,比上年增加4.8倍,其中商品零售额821万元,比上年增加6.8倍。生产型行业为97户,雇工1921人,投资者126人,资金1722万元,产值3123万元。私营企业有出口创汇产品的2户,与上年持平,出口额核人民币325万元。 (张守万)
【“五色工程”大放异彩】 地委、行署具体规划实施了黄(黄牛)、白(棚室菜)、红(果树)、绿(稻田养鱼)和黑(木耳)的“五色工程”。1993年,全区“五色”产业实现收入41498万元,占多种经营总收入的18.6%,农村仅此人均纯收入166元。黄牛存栏35.4万头,比上年增长16.4%;出栏12.6万头,比上年增长29.5%;养黄牛专业户1.2万户,养牛8.5万头,实现收入16380万元,比上年增长36%。棚室菜当年新发展面积314.2万平方米,总面积已增至10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3%,实现收入8500万元。已有五常、双城、巴彦、尚志4县(市)面积超百万平方米。果树栽植发展到18.8万亩,比上年增长40%,实现收入9600万元。全区各县(市)果树面积均超万亩。尚志、五常、双城3市面积超3万亩。稻田养鱼水面33.8万亩,比上年增长56.4%;垅稻沟鱼面积1.8万亩,比上年增长18倍,稻田鱼亩产11公斤,水稻增产8%,成为全省稻田养鱼面积最大的地区。挂袋木耳发展到2238万袋,比上年增10倍。木耳椴433万椴,比上年增长22%,木耳总产量达到3000吨,实现收入4800万元。“五色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
【北京213型汽车维修中心成为全国二星级特约维修企业】 哈尔滨市北京213型汽车维修中心始建于1987年,是松花江地区一家小型汽车修理企业,现有职工近百人,固定资产净值413万元,各种设备45台(套)。1993年,该厂销售收入、税金、工时费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3.5%、58%和61.6%,一举成为省内汽车修理行业排头兵,人均利税名列全省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前茅,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成为黑龙江省首家全国二星级北京Jeep特约维修企业。 (松花江地区行署办公室 马文童 刘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