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地区

  地委书记:赵林茂
    地委副书记:王文志 赵洪彦 郭宝福
    人大工委副主任:关 杰 李清光
    政协工委副主任:孙玉凡 周玉岩 郑 敏
    行署专员:王文志,1937年生,初中文化。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绥棱县联社科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农业局副局长,农业科科长,县委政研室主任,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青冈县委书记,农工部长、绥化市委书记、地委副书记。1992年3月任行暑专员。
    副专员:吕观洲(工交财贸) 孙泉洗(文教城乡建设)
    
    
    张建发(常务) 李广福(农业) 李荣生(科技)(齐师院挂职)
    【概况】 1993年,绥化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全面实施“三型农业”、“四型工业”和开展大流通的经济发展战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是近几年增幅最大的一年。粮豆总产51.4亿公斤,实现了连续四年超百亿斤。畜牧业产值实现18.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8.1%,比上年增长14.6%。奶牛存栏17.2万头,黄牛41.2万头,生猪188.2万头,羊67.7万只,家禽2555万只,分别与上年持平,增长23.1%、8.2%、12.8%和14.5%。全口径乡镇企业产值完成6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乡村工业产值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实现利税5.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人均收入938.9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区新打抗旱井1800眼,新建农田水利工程106处,完成土方4757万立方米,治理小流域32万亩,新增或改善治涝面积3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2%、21.4%、28%、19%和14.6%。更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19台(套)。
    (二)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口径工业总产值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市县属工业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国有预算内工业销售收入可完成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销售收入完成13.7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实现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利润实现6542万元,剔除执行新财务制度影响因素比上年减亏9%。
    (三)市场日趋繁荣活跃,国合商业效益上升。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城乡贸易额完成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国合商业利税实现2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对独联体易货贸易额完成1987万元。全区零售物价上涨指数不超过13.1%,低于全省14.6%平均水平。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秩序基本正常。全区财政收入完成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不含绥化市,财政收入43311万元,比上年增长19.97%。全区财政支出完成87324万元,剔除省专项支出后完成64370万元,比上年增长23.19%;不含绥化市,财政支出完成70264万元,易除省专项专出完成49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6%。全区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并结余647万元。工商税收实现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此外,全区各项存款、贷款、货币投放指标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五)科技兴区成果显著,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方面,全区共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34项,其中攻关计划14项,星火计划8项,火炬计划3项,引智计划9项。工农业推广新技术成果35项。工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分别比“七五”末期增长6.8%和9%。教育方面,全区中学规范化学校达到53%,比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小学规范化学校达到48%,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城乡建设方面,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823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建设高次级道路30公里;城市地下排水22公里,增长7.1%;住宅建设投资7.1亿元,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50.9%;农村砖瓦化率达到20.7%;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8.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5%。卫生方面,全区重点装备了18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农村村级集体卫生所达到90%。体育方面,全区又有3个市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有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40块金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活跃。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普遍提高。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79.1%,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3.7‰。
    【国有企业产权改造步伐加快】 绥化地区国有工商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造为重点,转换经营机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已有828户国有工商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产权改造,占国有企业总数的67.8%。并且由初期的租赁剥离、一企多制等向股份制、拍卖及嫁接改造迈进。其中,股份制34户,股份合作制35户,嫁接改造15户,租赁经营271户,一企多制208户,净资产抵押承包15户,剥离经营105户,兼并43组86户,出售46户,破产13户。全区国有企业产权改造带来了初步效益。一是在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上取得了新突破。通过资产清理,使企业掩藏的包袱得以充分暴露并加以解决。二是在三项制度改革上有新进展。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获得了自主权,企业可以在用人、用工、分配制度上采取新动作。三是提高了企业自我管理能力。责权利直接与个人挂钩,人人关心企业效益,从而也人人关心企业管理。四是自我解困能力增强。企业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惰性,变靠银行、找市长,为靠自己、找市场。五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转制后的企业都不搞看摊守业,而是以雄心勃勃的姿态,积极扩大生产,大力开发新的经营项目。
    【农村股份制加速发展】 绥化地区农村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大力推行了股份合作制。把股份合作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自愿互利,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和“发展、改造、规范”的要求,在全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全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9896个,股东达到2.2万人,吸引资金1.6亿元。这种股份合作制,由两个以上的劳动者或投资者按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并留有公共积累。首先,股份合作制进一步调整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把集体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折股到人、到户,明晰了集体资产产权的终极所有人。其次,股份合作制进一步调动了乡村集体与企业、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由股东大会推选,直接对企业负责,企业的劳动者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人。第三,股份合作制可以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企业得利按投股分红,避免了企业与乡村集体的讨价还价。
    【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绥化地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全区投资9439万元,新建各类商品市场33处,生产要素市场4处。各地认真贯彻“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由过去的工商部门一家办市场,变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多家兴办市场。全区各类市场已有405处,其中纳入工商部门管理的322处,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一个覆盖城乡的三级市场网络已初步形成。已出现一批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市场。绥化市的二马路果菜批发市场、望奎十五公里瓜菜批发市场、肇东市的玉米批发市场和昌五镇的羽绒批发市场已辐射到区外和省外。各市县城内的一些楼房式、大厅式的农贸和轻工市场已成为本地的购物中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市场体系的培育带动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就业门路,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
    【畜牧业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全区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加速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经过几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突破口,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区域发展、规模经营、科学饲养、发育市场、服务保障的总体思路,使畜牧业迅速与市场对接,出现了跨跃式发展的好势头,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89年增长98.9%。全区人均牧业收入达250元,比1989年翻一番。有近半数乡镇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养畜由分散饲养向规模经营转变,全区养畜禽专业户已达到7.8万户,各类牧场达到2800个,家庭牧场超千个,标准化奶牛、黄牛、猪等养殖业一条街878条。各地通过采取技术培训、科技示范、典型引资等办法,加快了畜牧业同科学技术的溶合,使传统牧业得到改造。目前全区兴建各类畜禽交易市场111个,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1个,畜禽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交易量不断扩大。
    【外贸企业转换体制获得新发展】 1993年,全局外贸企业管理下放给地方,财务与上级公司正式脱钩,打破了长期吃国家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体制。全区各级外贸部门坚持供货和自营并举、独家经营和联合经营并举的方针,积极开拓独联体、香港、韩国、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通过搞好出口供货、易货贸易、劳务输出、经济技术合作等,使1993年的出口供货额实现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 (绥化地区行署办公室 李景春 孙 江 王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