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肇东市

市委书记:李振东
    市人大主任:孙 刚
    市政协主席:车殿臣
    市 长:朱国武 1940年生,1965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生物系,同年参加工作,曾先后任肇州县第一中学教师,肇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秘书,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副县长,副书记;肇东市委副书记,1992年2月当选为肇东市市长。
    副市长:贺占元 负责常务、计划、城建、劳动、土地、人事监察、安全、外事、统计
    副市长:于洪志 负责工交
    副市长:马 力 负责财贸
    副市长:滕立坤 负责教育、科教、文卫
    副市长:沙中金 负责农业
    副市长:刘万发 负责民政
    副市长:朱 毅 负责对外经济协作
    【概况】 1993年,肇东市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县域经济“当小龙,奔小康,登台阶”的发展目标,遵循“四个一体化”的工作方向,采取“双环一体”的工作策略,依靠改革促发展,借助开放增活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农村经济在大农业思想的指导下,优化结构多元并举,深层开发,整体推进,粮、牧企协调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畜牧业完成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乡镇企业实现了产值、利税均以63%增长幅度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50元;工业经济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预算内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安排市办工业技术改造项目67个,完成投资额1.5亿元,为上年的3.2倍。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工商税收6564万元,实现财政收入90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1.63%。第三产业和个体经济发展迅猛,个体税收比上年提高30.3倍,占税收总额的24.4%。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认真贯彻《条例》和《细则》,实施政府职能与企业机制两转同步,企业的产权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权逐步落实。全市工商企业转制和产权改造面分别达到70%和81%,改造后的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作为市场经济新体制核心内容的市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市新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49处。外向型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已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直接利用外资合同35项,外贸商品收购额完成8148万元,比上年提高1.3倍。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教兴市”,注重挖掘教育和人才潜力,科技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03项,开发并批量投产新产品153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0%,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普及率达37%。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筹措城市建设资金2.1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04万元。建设居民集资住宅楼4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3平方米,大大地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城市水泥浇筑路面铺装率达46.8%,自来水入户率达80%,万门电话进入全国自动通讯网,率先在东北地区开通县级光揽电视传输系统,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其它社会事业同步跟进,特别是在巩固和提高“田径之乡”和“体育先进县”成果的基础上,又跨入了“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市”行列。国画艺术异彩纷呈,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国画艺术之乡”。由于肇东市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1993年,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全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标志着肇东市的改革、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同时,与大庆联合开发榆树林油田协议和“引松入肇”工程的起步和实施,孕育着肇东市的各项事业将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肇东市工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 肇东市把工业经济上规模、增后劲作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登台阶的战略重点。近几年来,采取外引内联、多方筹资、多轮驱动等措施,加快工业经济的技术步伐。截止1993年末,全市工业技术改造项目67个,累计完成投资1.65668亿元,当年新增产值6295.4万元,新增利税842.9万元,产品出口创汇80万美元。 (肇东市政府办公室 张 军 杨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