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荫县
县委书记:许百川
县人大主任:何忠海(1993年12月任职兼)
县政协主席:王桂芬
县 长:曲熙川 1947年10月生,大专文化。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南岔林业局工程处副主任、团市委副科长、市企业整顿办公室副组长、市经济合作委员会科长、副主任。1991年调嘉荫县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1993年当选为县长。
副县长:李前龙 负责常务
副县长:侯宪宽 负责工交
副县长:马增良 负责外事、边贸、司法
副县长:于百江 负责文教、卫生和精神文明
副县长:杨 军 负责科技、财贸
副县长:郑宝义 负责农业
副县长:刘春山 负责科技
【概况】 1993年嘉荫县实施口岸经济发展战略,即以口岸为依托,以贸易为龙头,走以贸兴工,以工促农,以农稳县,注重开发,加快发展的路子。在口岸经济带动下,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发展。国民生产总值10998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0%,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4个百分点;社会总产值17106万元,增长26.4%;工农业总产值11679万元,增长25.8%,国民收入实现7849万元,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全口径)1245万元,增长24.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900万元,增长8.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473万元,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下降0.3个千分点。
农村经济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经济主要指标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播种面积24667公顷,增长0.2%;粮豆薯总产44.671吨,增长8.8%,粮食商品率达62%;农业总产值7291万元,增长16%;农业增加值实现4759万元,增长22.1%。在农林牧副渔、乡企各业中,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实现产值1485万元,增长50%;造林面积1605公顷,增长41.3%。渔业淡水鱼自然捕捞量186吨,养殖捕捞量15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5.8%和9.3%。畜牧业产值610万元,下降0.2%。乡镇企业产值4750万元,增长31.5%。
工业生产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总额产值4388万元,增长46.2%;工业增加值实现1740万元,增长77.2%;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2%增至25.8%。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其综合指数由上年的56.31提高到79.14。国有企业亏损额与亏损面均明显减少:亏损额由上年的44万元下降到14万元,亏损面由上年的26.7%下降到16.7%。
基本建设由于口岸建设呈迅猛发展势头,总投资额3463万元,房屋建筑面积46699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3518万元,增长52.8%。
邮电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平衡。邮电完成增加值227万元,增长176.8%;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仅为218万元,下降8.8%。
对俄边贸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实现3025万元,增长2.38倍,其中出口额960万元,增长52.9%,进口额2066万元,增长6.77倍。第三产业和个体私有工商业发展较快。全县有第三产业1023户,从业4684人,占全县所有产业的73.5%。
科教事业有新发展。1993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人员1762人,增长5.3%,占县属总人口的3%,科研机构由2所增至3所。全县各类学校在校生11442人,其中小学85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在校生375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77人。1993年末全县总人口75418人,县属550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出生率为12.9‰。农村人均收入954元,增长18%;职工平均工资2806元,增长22.5%。
【口岸开通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 1989年4月国务院批准嘉荫为国家一类口岸。1993年11月8日,嘉荫海关正式开关。1993年在省边贸局重新登记的有40家,其中34家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签定合同或达成协议,履约过货14家。签约额3056万元(人民币,下同),履约1239万元,履约率24.6%。嘉荫至巴斯克沃口岸进出口货物800吨。劳务输出276人,耕种地1177公顷,实现利润300万元。至年底,已有27个省、市的694个经贸团组来嘉荫口岸考察,意向性投资额10986万元,到位资金1745.3万元。协议出让土地110882平方米,已出让土地60883平方米。外地客商在嘉荫建办事处19个,成立委托代理公司26家,办实体52家,签定意向性协议36份,已有16家相继开业。 (嘉荫县史志办 范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