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
市委书记:申立国
副书记:杨国俊 孙永纯 郑宏运 李春一
市人大主任:刁家运
副主任:刘源东 陈秉义 高振元 李培双
高林甲 周家斌 王成交
市政协主席:王有江
副主席:秦 昊 徐秉华 孟泽民 那 伦
陈树声 周长吉 付宝田 刘洪田
马广荣 杨宝龙 马志国
市 长:杨国俊 1944年3月生。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文化。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黑龙江省宾县英杰中学教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宾县县委副书记、松花江地委副书记、省旅游局局长、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牡丹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副市长:王子芳(常务) 房淑敏(财贸) 马 德(计划)
黎金城(科技) 白亚光(文教) 李朝瑞(工交) 鞠 彪
(农业) 关庆波(城建)
【概况】 经济建设持续增长,综合效益不断提高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工业总产值完成93亿元,比上年增长7.3%;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91.3亿元,实现利税1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18%。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达到1383万吨和47271万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63%。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比上年增长5.3%。粮食总产量完成97.4万吨,是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多种经营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0亿元,实现利税3.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6%和34.8%。第三产业创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个体、私营经济户数和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41.8%和44%,实现工业产值和商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7.9%和1.4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各项税收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6亿元,比上的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89.5亿元,比上年增加1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亿元,比上年增长52.3%,莲花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达到了形象进度要求,一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在经济建设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2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18.6%。
深层次改革已经启动,新旧体制加速转换1993年,国家规定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已有80%以上落实到位,315户企业进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公司化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已有917户企业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在103户企业配套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对1037户国合商服企业实行了国有民营或公有私营,在44户大中型企业开展了“三分一推”的改革。全市新建、扩建大型商业网点28处,新投入使用的乡镇市场10处,生产资料、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9%和9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
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势头良好 1993年,全市共新批准“三资”企业161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7210万美元,加上外国政府贷款、援款,总额突破8000万美元,都超过了前八年的总和。企业引进市外的国内资金7591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签订对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3个,项目资金1.73亿瑞士法郎,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70.7%。新建境外合资企业28家,投资总额2087万瑞士法郎。输出各类劳务人员6556人次,比上年增长2069人次。全市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由12个增加到27个。进出口总值达到489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自营出口创汇完成2230万美元,地方边境贸易过货额66697万瑞士法郎,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30.2%。制定了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加强了旅游宣传、管理和开发,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949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3.2万元。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结为友好城市,新设立7个境外商贸机构。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全市用于市政建设的资金首次突破2亿元,其中市区1.24亿元,各县(市)80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3%和75.6%。煤气气源厂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部分地段居民吃水难、排水难的问题得到改善。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降到每立方米444微克,近些年来首次达到国家大气质量三级标准。竣工住宅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8平方米。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1375户特困户的住房,比年度计划提高20%。认真实施市人大通过的“森林城”建设决定,植树52万株,绿化覆盖率上升到26%,获得全省城市绿化甲级市称号。环卫基础设施和清运方式有较大改进,在全省市容环境卫生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1993年,全市共安排各类科技项目312项,完成131项,这些项目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2136万元,农业产值4560万元。登记科技成果13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首创20项,成果应用率达到82.2%。完成新产品开发182种。初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及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1和11.6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达到35.4%。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和翻建濒危校舍17.9万平方米。职业高中招生比重市区和各县(市)分别达到52%和62%,农村“三加一、四年制”等多种形式办学的学校比上年增加14.1%。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扫盲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牡丹江经济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提前开播。医疗卫生事业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初步形成了专科齐全、设备先进、队伍稳定的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又有新发展,牡丹江市第一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8.0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5‰,比年度计划低4.05个千分点。
【牡丹江市乡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1993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市经济上新台阶的重要生长点。一是增加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自筹挖潜、招商引资、集资入股和争取银行贷款等多种途径,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乡村集体企业共筹集资金31124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多。全市新上乡村集体企业444个,进行技改项目167个,发展第三产业166个,兴办“五小”企业776个。二是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全市兴办乡村集体股份合作企业1132户,吸纳可利用股金达18038万元,创办农民合作股份制企业145个。三是招商引资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全市有23个项目与外商合资,有19个企业开工生产,4个企业正在筹建,项目总投资额9341万元,利用外资4732万元,已到位资金3136万元。四是科技兴企成效显著。全年开发新产品164项,有61项分别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五是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骨干企业已经形成。新上企业中年产值在100万元的有128个,其中3000-5000万元的有5个,1000-3000万元的有13个。通过改革全市乡镇企业实现了高速、高效增长。1993年乡企总产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52.6%;总收入完成43.2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实现利润3.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上缴国家税金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7%。
【科技成果显著】 1993年,牡丹江市科技工作坚持“依靠、面向”方针,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共评出科技进步奖6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1项、四等奖2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申报省级星火奖8项,申报国家星火奖1项;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131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首创20项,国内领先59项,省内首创26项,省内领先18项。科技成果已应用111项,成果应用率达到82.2%。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993年,面对新旧体制矛盾交织、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多种困难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了加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开展挖潜增收活动和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79.67亿元,比上年增长5%。全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3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产品销售率达到96.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360天减少到281天,净加快79天。按可比口径计算的亏损额为1.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5%。 (王奉辉 卢绍军 于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