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鸡西市

市委书记:程仲达
    市委副书记:孙永亮 都兴方 艾俊良 王志斌
    市人大主任:程仲达
    市人大副主任:陈 德 江守训 顾守信 王德君
    
    
    
     姜海田 周良广 王稔年 刘崇举
    市政协主席:马德忠
    市政协副主席:张 中 白玉田 蓝巨连 贺俊修
    
    
    
     王文国 姜 冷 赵连文 杨宝琛 栾庆华
    市 长:孙永亮 1936年7月生,大学文化。1962年10月参加工作,196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煤矿井长、科长、副矿长、矿长、鸡西矿务局副局长、鸡西市副市长,1992年2月当选为市长。
    副市长:刘继民(常务) 刘化久(城建) 苏 德(农林)
    邓 华(工交、计划) 任振民(商贸)
    【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8.6亿元(含密山、鸡东、虎林、下同),比上年增长5.2%;国民收入完成31.6亿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总产值完成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业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达到9.44亿斤。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地方工业(不含农垦、森工系统、村办企业)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产值21亿元,销售收入22.7亿元,利税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3.2%和33.4%,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地方预算内工业实现利润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有了新发展。铁路货物外运量、公路货运量分别完成2416万吨和1540吨,公路完好率达到89.4%;新上1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了移动电话,邮电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73.2%。市场繁荣稳定,商品供应充足。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合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9.1%。集贸市场成交额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零售物价总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完成,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亿元。地方工业落实技改项目45项,19项达产达效,新增产值1.18亿元,新增利税1584万元。建筑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建设战线创产值6.6亿元,实现利税34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1%和37.8%。财政收支平衡,金融秩序良好。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密山市)完成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金融机构(不含密山市)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26.3%。
    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92%以上的企业实行了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156户国有企业实施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10户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实施破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市有1364个单位、13.6万名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村60%的建制村开展了社会养老保险;1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总额达300万元。住房制度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出售公有旧房4000户,收回资金2070万元。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密山、虎林2个国家级陆路口岸开通运行,7户企业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1亿元人民币。引进利用外资4亿元,引进经济技术项目72个,聘请国内外专家73名。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新增供热能力13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5.6平方米增加到5.9平方米,铺装城市道路6.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5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科技兴市”不断深入。全市共实施项目275项,比上年增加76项;开发新产品86项,比上年增加18项。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全市涌现出省、市级科技进步先进企业17户,科技进步明星企业7户,科技进步示范乡(镇)村16个。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初中毕业生率分别为99%、97.6%和95%,均超过省规定的标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适用人才。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计划外多孩率分别比省下达的指标低2.98、1.98个千分点和2.23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率比省下达指标提高6.56%,完成了省计划生育一档指标,荣获“全国计生统计求实单位”称号。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硕果累累。一批工业题材版画在全国大展中获10枚奖牌,其中金牌3枚。荣获“全国边境文化建设先进市”称号。体育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共获46枚奖牌,其中金牌13枚。
    【鸡西市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1993年,鸡西市地方工业产值、利税、销售收入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地方预算内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不含农垦、森工系统、村办企业)。全年地方工业完成产值21亿元,销售收入22.7亿元,利税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3.2%和33.4%;地方预算内工业实现利润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利润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在全省各地(市)列居首位。1993年,全市工业形势相当严峻,资金、运输、销售全面吃紧。为摆脱困境,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坚持改革、改造并举,大力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到1993年底,全市92%以上的企业实行了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156户企业按计划实施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10户企业实施破产,30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全市落实重点技改项目45项,落实资金达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19个技改项目达产达效,新增产值1.17亿元,新增利税1584万元。全市开发新产品85种,60种投入了批量生产,为促进地方工业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10户企业依法实行破产】 1993年底,鸡西市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10户(无线电四厂、橡胶制品厂、日用化学总厂、布鞋厂、造纸厂、皮革厂、健民食品厂、针织一厂、针织三厂、振华建材厂)资不低债的危困企业依法实行破产。10户破产企业共甩掉债务2755.6万元。鸡西市10户破产企业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一是市法院坚持依法办事,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全部参加养老保险,集体企业也大部分参加,10户破产企业的702名退休职工,按月到市劳动保险局领取退休金。
    【对外经贸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1993年,鸡西市对外经贸工作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努力实现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继续保持了对外经贸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2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8925万元人民币;出口1.11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0%。三资企业出口增长幅度较大,总产值实现1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创汇150万美元,创汇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倍,占全市出口总数的10%。自营出口创汇实现零的突破,创汇额达到50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促进了对外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市累计与国内外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合同295份,引进资金4亿元(合同金额),资金到位率占30%,到位资金1.2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项目38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0多项,合同外资近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境外投资项目达18项,合同金额2000万元人民币。签订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合同30多个,合同金额约2500万美元。口岸建设起步较快。口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二个国家一类口岸。口岸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过货能力各达20万吨。今年虎林、密山两个口岸克服诸如俄方私自闭关等困难,已各过货24000吨和8400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到1993年底,全市已有7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直接从事对外经贸企业已发展到五大类775家,三资企业已由上年的25家发展到58家,委托代理经营边地贸企业发展到410家。出口产品不断增多,初步形成五金矿产、粮油、土畜产品等八大类66种出口创汇产品,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实施科技兴农“四大工程”】 1993年,鸡西市在科技兴农工作中,以四大工程(“鱼米乡”、“菜篮子”、“草乳肉”、“林果山”)为重点,实行农业技术优化组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鱼米乡”工程,获得了粮食、渔业双丰收,全市共落实稻田养鱼水面118096亩,收获水产品总量1.37万吨;实施“菜篮子”工程,促进了蔬菜生产向多品种、高质量、提前延后方向转化,共建特菜基地5处,生产面积153亩,引进名优、特菜品种38个,年产新特菜230万公斤;实施“草乳肉”工程,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黄牛、羊、鸡的饲养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4%、6.1%和8.7%;实施“林果山”工程,突出优良果树品种选育,早、中、晚熟相配套,重点发展耐贮运优质果,使地产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年产鲜果1300万公斤。 (鸡西市政府办公室 孙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