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妇联工作综述
(一)组织城乡妇女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在组织城乡妇女参加经济建设方面,仍然是深入开展农村的“双学双比”活动,城镇的“巾帼建功”活动。“双学双比”活动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由普及型向高层次、系列化方向发展。在抓好扫盲和普及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对妇女骨干进行高科技含量专业技术培训。省妇联在肇东市建立了种植科技培训中心,成立了农村妇女科技种植协会,举办妇女骨干培训班,推广了一批名、新、特、优种植新品种;各地通过举办农函大分校、“科普之冬”学习班等形式,加大了对妇女骨干培训力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培训网络。到年底,全省已有1.2247万名妇女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有478名妇女晋升为农业技师,成为实践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带头人,加速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延伸。二是逐步向专业化生产领域拓展,加快了妇女专业生产的规模化推进。各地都引导妇女走专业化生产道路,扩大了以妇女为主的专业化生产规模。三是不断拓展竞赛服务领域,使服务向实体化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60-70%的市地、县妇联办起了多功能、双效益的竞赛基地,为参赛妇女提供了系列化服务,同时也为不断扩大生产和竞赛规模积累了资金。城镇妇女“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在继续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竞赛、宣传岗位标兵等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地抓了安置下岗待业女职工的工作,加强了对下岗待业女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推动社会力量广开就业门路,帮助下岗女职工实现二次就业。仅哈尔滨市就安置下岗待业女职工1.9万人。
(二)积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强化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各地普遍围绕着下岗待业女职工状况和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等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组织妇女学习《邓小平文选》,突出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四自”精神教育,激发了妇女投身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国际家庭年,开展了以家庭为主题的宣传和文化建设活动。省妇联召开了“国际家庭日”座谈会,发表了电视专题广播讲话,开展了全省第二届“美好家庭”评选活动。
(三)努力做好维护妇女权益工作。继续加强了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的宣传;促进了《实施细则》的落实;推动了侵害妇女权益倾向性问题的解决。
(四)加强了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了对专职妇联干部的岗位培训,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岗位责任制,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水平的提高。牡丹江市妇联积极探讨和实行了适应妇女工作新形势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按照全国妇联《章程》的规定,全省已有三分之二的市、县妇联完成了改选换届。为了使妇联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市地县妇联积极探索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建立妇女组织,开展妇女工作;普遍加强了对团体会员工作的指导力度,密切了与各类横向组织的联系,共同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做好迎95世界妇女大会工作。成立了由22个成员单位参加的黑龙江省迎“95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制定了筹备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举行了新闻记者发布会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组织了广播电视讲座以及迎“95大会”女杰电视演讲,配合十几家省级新闻宣传单位开辟了迎“95大会”专栏或专题节目。省妇联开展了我省参加“95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组团人员的推荐工作,选送外语骨干赴京参加培训,向全国妇联推荐了我省参加表演的工艺技术能手。另外,1994年全省各级妇联创办经济实体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年底,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创办的各类实体已达6000多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0%。省妇联直属的《妇女之友》杂志社、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妇女干部学校、婚姻家庭研究所、妇女儿童基金会和妇女旅行社等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都有新的提高。省妇联在人手少、任务量大的情况下,于10月完成了《妇女志》复审稿的修改和增编工作。对妇联干部、妇女骨干、待业女青年进行岗位培训与职业技术培训,加强了对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开展了儿童科技知识的培训和儿童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强化了妇联的宣传、教育和服务的职能。 (姜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