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综 述

1994年是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第一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财政收入完成83.7亿元(年底快报统计数,下同),为年度预算的125.9%,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20.8%,增收19.7亿元;全省财政支出完成142.4亿元,为年度预算的90.6%,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增支17.5亿元。
    在财政收入中,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完成68.3亿元,为年底预算的112.3%,比上年同期增长14.8%。
    ——农业税收完成6.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34.7%,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主要是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拉动的结果。
    ——农业特产税完成3.7亿元,为年底预算的109.2%,比上年同期增长2.7%。增幅较低主要是受森工木材限产和市场销售不旺等因素影响。
    ——企业所得税完成5.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8.7%,比上年同期下降8.3%。主要是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利润减少和实行新税制后一些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等原因影响。
    ——企业亏损补贴完成13.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9.7%,比上年同期下降16.9%。主要是粮食购销价格调整和粮食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财政对粮食企业的补贴有所减少。
    ——其它收入完成4.6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99.3%,比上年同期增长22.3%。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省还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能交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征集任务,提前并超额完成了9.88亿元(累计交款入库9.97亿元)的国库券和定向国债的认购发行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重点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完成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完成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主要是各级政府为扶持企业发展生产,对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实行超基数返还等优惠政策,企业实现的利税上缴财政后,再通过支出返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事业费支出完成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
    ——支农及农林水事业费支出完成1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主要是由于哈尔滨综合城市的特点,支农支出增幅比总支出增幅低的影响。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完成3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其中,教育事业费完成2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
    ——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
    ——公检法支出完成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口径计算,1994年,全省财政收入加减同中央的税收返还和各项结算后,当年财力为162.8亿元,当年财力支出为142.4亿元,减去结转下年支出22亿元后(主要是由于资金紧张,当年应兑现而未兑现企业承包税收返还和调整工资应补而部分未补等不可比因素),当年收支差额为1.6亿元。全省82个地市县中有77个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5个地市县支大于收4500万元。出现的收支差额,随着整理期在途收入的入库和决算期间对一些不合理支出的剔除,以及在向国家上报决算时争取给一些照顾,差额将会大大缩小,工作做好了有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1994年,我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面临重新调整各方面既得利益、推行难度较大的形势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全省财政收入在企业效益不理想和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财政支出在增支因素较多、硬性支出较强的情况下,既能控制在财力增幅范围内,又较好地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原则。
    ——支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支持农业发展摆在财政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倾斜力度,多方筹措资金,重点保农业。仅省级各类支农支出就吸引和拉动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近3亿元,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为实现富县富民的双重目标,全省财政重点扶持的效益型农业示范县由上年的13个增加到22个,尤其突出支持了“一县一品”和“一乡一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资金2.2亿元,新增改善水田灌溉面积8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10万亩,改造草场162万亩,新增鱼种生产能力4200万尾,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00台(套),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省级财政还大幅度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导向资金的投入,扶持建立了28条粮食和畜产品、副产品加工生产线,促进了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多层增值。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重点扶持了农业、畜牧、水产和农机四大系统的服务网点建设,新建了40个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进一步完善了18个县级畜牧中心、11个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并完成了县级水产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
    ——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在省直大中型企业中重点推行了股份制改革,在地市县中小型企业中大力推行了国有民营、租赁拍卖和委托经营。为支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省级财政先后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县级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企业的产品档次。为加强扭亏增盈工作的力度,筹措扭亏专项基金,解决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发展生产,解困自救。国有商业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12.6%;粮食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1亿元,并在连续三年不超不挂的前提下,当年偿还历史挂帐5.7亿元,累计偿还历史挂帐20.3亿元,使粮食企业的历史挂帐由35.9亿元减少到15.6亿元。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围绕深入贯彻实施《两则》和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还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促进企业眼睛向内,自身挖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支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增加了乡镇企业周转金的投放额度,省级财政投放的乡企周转金,比上年增加了18.8%。继续实行了各级财政安排1%可用财力补充乡镇企业周转金、用预算外间歇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以及乡企新增税收48%以上要用于技术改造或新办企业的特殊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还进一步加大了帮扶乡镇企业的工作力度,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包扶的乡镇企业已达4000户,绝大多数实现了预期目标。为贯彻省委发展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财政部门还先后建立了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周转金、扶持民营企业周转金和“五荒”拍卖开发基金,采取有偿使用、财产抵押和法律公证等管理机制择优投放、周转使用,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和区街经济的发展。通过投放周转金帮助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困难。制定和实行了促进政府机关转变职能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创收的优惠政策,拓宽了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支持资源产业延伸项目专项周转金,支持全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开发资源延伸生产经营项目,推动我省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加强财政监督、强化财税征管。针对上年收入进度缓慢的情况,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三个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收入进度,严控弹性支出。针对欠税额度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财政收入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狠抓了欠税回收工作,宣传税法,依法征税,逐步缓解了财政资金的紧张状况。为堵塞跑冒滴漏,强化财税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了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截至12月末,共查出违纪资金3.04亿元,其中应入库2.33亿元,已入库1.71亿元。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农业、保教育、保科技,这三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0.4%、28.8%和12.6%。各级财政部门还从稳定大局出发,把保证职工工资及公检法经费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继续推行了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重点压缩了行政费中的差旅费、邮电费、会议费、修缮费和购置费等项开支,有效遏制了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为保证广大干部职工的正常医疗,在全省39个市县推行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保证因病施治的前提下,为减少公费医疗支出浪费,减轻财政负担探索了新的途径。为解决农民治病难的问题,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增添设备、培训人员,改善了254个农村中心乡卫生院的条件,加快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管理工作,使全省社会集团购买力实际执行结果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全年压缩非生产性增车1080台,节约资金1.3亿元。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全省开展了清理超标准配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全省共动员14万人,对1.1万户国有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初步摸清了全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底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切实加强了资产评估的规范化管理,组建了省资产评估机构资格评审委员会,培训了评估执业人员;强化了评估项目的跟踪力度,加强了审核验证确认工作;逐级开展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全面掌握了全省国有资产的存量、分布、运营及增减变动情况,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预算执行当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种种原因,全省仍有5个市县没有做到收支平衡,发生4500多万元的差额。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据快报统计,1994年全省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亿元,比上年增亏5.7亿元;亏损企业比上年增加39户,亏损面达50.6%,亏损额19.9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增亏21.2%。三是财政财务监督检查不力,一些部门、单位在花钱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跑冒滴漏、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四是就财政部门自身来说,思想解放不够,对涵养老财源、培植新财源研究的也不够。 (陈佩钢 曹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