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三资企业,从无到有,现已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阶段,尤其从1991年到1993年,三年迈了三大步。1991年利用外资是1990年的2.6倍,首次达到1亿美元;1992年是前8年总和的1.9倍,合同外资金额5.7亿美元;1993年则首次突破10亿美元。累计到1994年底,全省已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883家,合同利用外资27.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中外双方投资资金到位率为43%;三资企业按合同期限开工率为41%;1994年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亿美元、进口额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2亿元;三资企业累计录用职工人数达26万人。到1994年底,我省利用外资项目、金额数在全国排列第17位,在内陆省份中排列第5位。
1994年全省批准利用外资项目757项,合同外资金额7.3亿美元,项目数和金额数分别比1993年下降56%和26.3%(全国平均下降44%和31.5%)。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我省存在的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外,一是国家税制改革出台,新颁布的税收法律、法规缩小了内、外资企业之间在税赋方面的差距,同时国际上投资领域内竞争的加剧,影响了更多资金向我国的流入;二是国家金融政策的紧缩,使建立新三资企业所需的有关配套资金难以解决;三是由于边境贸易的滑坡,影响了一些欲以我省为跳板发展对俄贸易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等待观望,踌躇不前。但从另一方面分析,1994年以来的利用外资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大项目有所增加,单个项目的外资含量有所提高,1994年新批项目的平均外资额达到96万美元,比1993年提高了32%;二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出口创汇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以往提高了20%以上;三是项目的真实性大幅度提高,呈现出外资到位快、启动快、见效快的趋向。
纵观我省吸收、利用外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外资来源不断扩大。到1994年底,在我省投资的主要有港澳、台湾、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上半年,荷兰、南非的客商也首次在我省投资办厂。至此,在我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45个。东南亚、西欧等地区的客商前来洽谈投资的有所增加,我省利用外资的来源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是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轻工、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建材、木制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占总数的70%,房地产开发、宾馆服务业、科技咨询等第三产业也有了适当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力、交通、农业开发等基础产业有所发展。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有了良好的开端。全省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项目1575项,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85.1亿元,其中全省554户大中型企业有49户企业、58个项目通过对外合资、合作进行嫁接改造,总投资32.5亿,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16.3亿元。哈尔滨轴承厂、齐齐哈尔钢厂、牡丹江电视机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外资进行改造,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加速了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四是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单个项目平均利用外资额已从过去的68万美元增加到96万美元。1993年以来新批项目中总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的80项,其中500~1000万美元的项目57项,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3项。
随着利用外资工作的不断发展,三资企业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一是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基础设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得以利用外来资金、技术、设备迅速发展起来;三是增强了我省资源开发利用及深加工的能力,使一些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商品优势;四是形成了新的经济生长点,三资企业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五是开辟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增加了省内劳动力就业机会,加速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迟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