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1994年,全省水产品产量突破20万吨大关,达到208922吨,比上年增长10.3%,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任务指标;其中养殖产量达到157600吨,比上年增长11.3%。鱼种产量达到23700吨,比上年增长14.8%。水产业产值(含工副业)实现2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上升到7.5%。养鱼户发展到44594户,比上年增加2796户。渔业劳动力达到144118人,比上年增长8.2%。渔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00元,比上年增加145元。
1994年,我省水产业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和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养鱼水面开发建设热潮持续高涨。“开小荒、发渔财”已成为渔业重点地区领导和群众的共识,一些宜渔低洼沼泽地块,连片开发,规模推进,全年新开发建设和利用养鱼水面36.5万亩。绥化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面开发,共投资1160万元,建鱼池5490亩。肇州县利用拍卖“五荒”经营使用权的有利契机,新建鱼池10500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
以渔为主的综合立体开发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40万亩,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垄稻沟鱼”面积达到7万亩,比上年增长75%;“鱼稻菌”面积达7168亩。稻田养鱼产量13673吨,增产水稻5万多吨,鱼稻两项纯增收入1.2亿元,养鱼稻农户均增收千元。全省综合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涌现出一批渔、畜、林、草相结合的典型。城镇郊区及地处风景区的鱼池、渔场,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游钓业。1994年,全省游钓点发展到150多个,仅哈尔滨市就达30多处。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养鱼生产水平。全省共完成池塘养鱼“丰收计划”项目37750亩,平均亩产414.1公斤,亩盈利930元。共完成亩产鱼50公斤以上的稻田养鱼“丰收计划”项目面积2.8万亩。全省驯化养鱼面积达到7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全省共举办渔民培训班2196期,培训渔民138321人,编印技术资料2.5万册,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各地积极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1.4万亩,产鱼2700吨,开始扭转了养殖品种单一的局面。全省利用电厂养殖热水性鱼类的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年产鱼1300多吨。
水产品市场流通活跃,价格平稳。全省水产品市场海、淡水鱼品种齐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为确保水产品市场供应,各地认真做好地产鱼的生产、储存、运销和均衡上市工作,变秋季集中上市为一年四季都有鲜活鱼,既活跃了地产鱼流通,又提高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全省活鱼越冬温室面积已达4万多平方米,商品鱼越冬池面积达万亩,冬季上市活鱼和春季销售“开江鱼”超万吨。
市县级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994年,省里投资447万元扶持5个市(地)、36个县(市)、8个乡(镇)建立和完善渔业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地市级水产服务中心14个,县(市)级水产服务中心72个,乡镇级水产站202个,村级水产站1个。这些服务组织的有效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渔业生产的发展。各地渔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渔民自我服务蓬勃发展,成为水产部门联系广大渔民的桥梁和纽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建立县(市)、乡(镇)、村级渔业服务组织480个,县乡村三级渔业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
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渔政部门加强了渔业法规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宣传267次,出动车船宣传441次,受教育渔工渔民30918名。与此同时,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抓好禁渔期和禁渔区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强化了边境水域的渔政检查。全省共出检1万多人次、车船1000多次,收缴罚没款14万多元、渔业损失赔偿费46万多元、罚没渔具7000余件。全省核定捕捞渔业许可证11720本,控制捕捞强度,涵养渔业资源。特别是加强了特产鱼类资源增殖工作,并收到了明显成效。渔业环境监测和渔业船舶检验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