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生产经营持续低速增长。1994年全省机械工业在市场需求平淡、资金短缺、三角债困扰严重、企业税负加重、减利因素猛增的情况下,生产经营保持了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75.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完成现价产值95.3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实现销售收入8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8%;实现利税总额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98%。1994年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严重紧缺,再生产循环不畅,全年虽经多方努力,只注入资金4.17亿元,缺口仍然很大。全系统减利因素达14.85亿元。上缴税金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利息支出7.14亿元,比上年增加1.54亿元。在全省19个市(地)机械局中比上年增长的有哈尔滨市机械局、齐齐哈尔市机械冶金局、哈市电子仪表局、鸡西市机电局、双鸭山市机电局、大庆市工业局和哈市农机处。生产经营发展较快的企业有第一重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轴承厂、齐齐哈尔机床集团、富锦拖拉机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等。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40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哈尔滨电站集团、哈尔滨轴承厂、阿城继电器厂、哈尔滨空调机厂等13户大中型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双鸭山电瓷厂等11户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收获机械厂等16户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32户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国有民营、租赁经营、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的机械企业普遍进行了清产核资,仅哈市机械局将要卸掉历史包袱6亿多元。许多企业非生产人员、非生产资产与主体剥离,大力兴办第三产业。1994年末,系统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6.1万人,年营业收入15.3亿元,利税4600万元。一批企业通过“四靠拢”促进了发展,其中向一汽集团、二汽集团、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等靠拢的企业有26户,向东南沿海地区靠拢的企业有7户,向外贸企业靠拢的有3户,向国外企业靠拢的有11户。
企业技术进步力度加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全省机械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实施科技兴业战略,狠抓技术改造,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年开发新产品353种,完成科技攻关31项,推广新技术6项,采用国际标准112项。一重集团的4000吨小松压力机、哈电机厂的交交变频调速同步电动机、齐一机床厂的电机座车镗床、齐二机床厂的数控多连杆压力机等产品,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4年安排基建技改项目62项,新开24项,续建38项,投资4.3亿元。全年共落实资金4亿元。列入省政府重点考核的6个限额以上项目,共安排投资1.27亿元,到位0.96亿元。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和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具系统技改项目已验收。经国家批准,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空调机厂、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哈尔滨印刷机厂、牡丹江林业机械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晋升为大型二类企业,到1994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共有特大型企业1户,大一型企业10户,大二型企业20户,中型企业40户。
骨干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合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1994年又有牡丹江第一机床厂、哈尔滨蓄电池厂、哈尔滨第二电机厂等3户企业被批准为出口自营权企业,双鸭山机械厂成为出口扩权企业。继哈尔滨锅炉厂取得我省机械行业首家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后,又有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取得了认证。省机械工业厅建立了机械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招商引资“嫁接”改造项目库,已有127个重点项目入库。1994年新签合资合作项目17个,利用外资1734万美元。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与美国先技公司、哈尔滨空调机厂与德国GNE公司的合资项目已投产。哈尔滨电影机厂与香港昌荣公司合资生产汽车模具、鸡西电机厂与韩国大勇株式会社合资生产机油冷却器、高速公路护栏等项目前期工作正紧张进行。
部分企业开始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转变。1994年一些企业抓住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开始步入资产经营。哈尔滨拖拉机厂将2780平方米的文化宫以第一年120万元、每年递增6%的租金,租给了香港贸发公司;哈尔滨电缆厂将处在市体育活动中心的仓库卖掉,收益3000万元;哈尔滨空调机厂等企业拟将黄金地带的厂地卖掉,进行易地搬迁,既能增加企业收入,又有利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企业机制不活,工作思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都比较单一,服务领域比较窄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大带小、强带弱、主机带配套的规模经济还没有形成,部分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企业经济运行低速低效的状况未能改变,企业亏损面达51.4%,亏损额高达3.6亿元。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从1980年的全国机械工业的第11位,后移到1994年的第17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4年仅为55.7%,排在全国的第23位。 (时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