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1994年全省煤炭行业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省煤炭战线广大职工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为争取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全省煤炭战线在外部经营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保持了上年水平。原煤总产量完成7518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完成4520万吨,地方煤矿完成2997万吨;全员效率1.27吨/工,原煤单位成本109.98元/吨,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92,地方国有煤矿1.57,乡镇煤矿9.13;国有重点煤矿掘进进尺5.86万米;国有重点煤矿多种经营产值实现15.8亿元,非煤产业产值达到37亿元,相当于煤炭产品产值的50%。
二、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有所突破。作为资源型的煤炭行业,在改革中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自我解困意识。
三、在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各煤炭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做了大量的过渡性工作。四个国有重点矿务局普遍实行了“模拟法人”机制,进行了“一局多制”的探索和尝试,积极为建立新型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地方国有煤矿从实际出发,有的实行集团化改造,有的改造成股份制企业,有的租赁、承包经营,有的直接拍卖或国有民营,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四、在减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各煤矿多方入手,降低成本,挖潜增效。四个国有重点煤矿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改革,实行生产、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条线”分离,缩减机构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开支。1994年共精简人员28670人,占职工总数的4.3%。鹤岗矿务局提出一年扭亏为盈,鸡西矿务局提出两年转亏为盈。双鸭山、七台河矿务局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了盈利目标,黑龙江煤矿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所属企业,在全国煤机行业多数亏损的情况下,全年完成产值1.35亿元,盈利39万元。各煤炭企业普遍开展“双增双节”活动,通过提质增收2.2亿元。省直煤矿制定“百千万”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鸡西、鸡东、七台河、勃利等重点产煤市、县,加强行业管理,积极整顿小煤矿,强化“产、运、销、加”一体化,增加了经济效益,成为地方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
五、在调整矿区经济结构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全省煤炭企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四个矿务局实现产值约37亿元。各煤矿通过贯彻省委关于开辟经济第二战场的决定,普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积极开辟第二战场,大力发展非煤经济的浓厚气氛,视野和思路大大开阔,从发展势头看,经过三年努力,非煤产业产值有望成为煤矿的“半壁江山”。
六、较好地把握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各煤炭企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始终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一方面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疏导和解决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各级组织开办救济粮店,组织职工互助,尽力为职工办实事,各矿区帮助职工办好庭院经济,进行自我解困。通过工作,基本稳定了职工队伍,稳定了生产,稳定了大局。 (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