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1994年全省冶金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亿元,其中系统内地方冶金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7.72%,比上年同期下降6.83%。列入考核的10种主要产品产量,除钢和钢材由于限产压库外,其余8种均完成了年度计划。钢完成110.56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1.3%;钢材完成98.54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0.1%;生铁完成70.86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1.2%,比上年同期下降4.1%;焦炭完成158.36万吨,为年计划的116%,比上年同期增长4.1%;铝材完成3.61万吨,为年计划的115.9%,比上年同期下降18.1%。1994年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冶金市场疲软,资金极度紧张,冶金工业生产一直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4.54亿元,实现利税4.49亿元,其中系统内地方冶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5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5.04%,实现利税3.4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8%,比上年同期下降57.28%,上缴利税3.2亿元,仍居工业上缴财政前三位。
一、明晰产权关系,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改组。继北钢、西钢之后,1994年又有阿钢、庆钢等5户冶金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北钢股票已在上海挂牌上市。北钢集团公司规范化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形成了有10家紧密层企业、12家半紧密层企业和17家松散层企业的经济联合体,北钢集团已经省体改委批准。二是实行剥离经营、委托经营,在减轻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方面有新进展。北钢、西钢、庆钢、松铜、宁钢、阿钢等企业大力推进了“主线集中,辅线放开,集放结合,分类经营”的改革,采取不同剥离方式,完成了辅助单位及后勤福利系统与主体厂分离和人员剥离工作。东轻厂对所属生产分厂、辅助分厂、后勤服务系统推行了“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多级法人、委托经营”的重大改革,使企业活力倍增。各冶金企业对“子弟兵”企业已基本“断奶”。三是企业多种经营有较快进展,经过近年来的改造与发展,庆钢引进技术装备开发钢板仓、钢棉、钢纤维、复合管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实现以副代主。帽钢等企业副业的产值已超过主业,实现以副养主。
二、大力推进了科技进步。1994年继续实施了“科教兴冶”中期规划,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产品的开发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共完成并通过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11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1项。已有“MA-PCL系列连铸颗粒保护渣”等42个项目列入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电弧炉煤氧助熔技术”等2个项目列入新技术推广计划;“球墨铸铁管”等14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省冶金厅制订下发了《黑龙江省冶金系统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工作,并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技改工作有了新进展。依据行业发展规划,各冶金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1994年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在建项目31项,完成技改投资365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多渠道筹集了建设资金,共落实资金53577万元,其中自筹23185万元。年初确定的5个重点工程项目均按计划实施,进展顺利。5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122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8.15%。
四、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监督力度。一是进一步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强化了质量意识,促进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加强。二是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了生产许可证管理。1994年有10家企业取得了热轧带肋钢筋生产许可证,有2家企业取得了铝型材生产许可证。三是强化了质量统计工作,加强了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举办了三期理化检验及外观质量检验员培训班,受训人员200多人次。四是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共评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44个,其中获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6个。五是加强了质量监督抽查的力度。1994年,对13家企业的22批次冶金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抽查,其中21批次合格,合格率为95.5%,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五、坚持两手抓,切实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我省冶金战线各级党组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切实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广大党员和职工认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决定》和中纪委与省纪委三次全会精神,重点抓了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开展了清车、清物、清房等专项清理工作。厅直机关进一步完善了加强党的建设的10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过几年的创建,1994年已申报了文明单位建设先进系统,并通过了省文明办的检查、考核。 (徐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