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以事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改革在全省气象部门深入发展,大多数地市局和局直单位基本形成了基本业务、科技服务和综合经营三部分格局,县市局普遍形成基本业务和科技服务两块结构,1/3的县市局开展了综合经营。多数地市局和局直单位从事二三块业务人员达到30%,并建立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省局和各地、市、县局地方气象事业费都纳入财政预算或安排了一次性经费指标,全省到位的地方气象事业费比上年增21%,基本建立起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各级台站因地制宜开展的综合经营纯利润比上年增长20%。
全省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1)汛期决策服务成绩突出。7月5日至14日,全省出现三次大暴雨过程,省台都提前做出较准确的预报,各级台站服务及时主动。省及有关市县政府及时召开电话会议部署抗洪抢险、转移居民,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7月13日,哈尔滨市政府根据“未来3—5天无雨”的天气预报,改变红星水库炸堤泄洪的决定,下游几十个乡镇村屯和12万亩良田免遭泄洪带来的重大损失。仅7月份气象服务工作受到水利部、省委、省政府领导8次表扬。省局、省台和阿城、延寿等单位及8名同志先后被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徐光洁同志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2)森林防火气象服务受到好评。省台和林区台站精心制作火险天气预报,监测林区火点,与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密切配合,为夺取无重大森林火灾第二个“三连冠”做出贡献。特别是在10月中旬大兴安岭韩家园子的扑火服务中,卫星监测及时,预报情报准确,受到省、地防火指挥部门的表扬。(3)为农业服务效益显著。多数台站春季旱涝趋势预报准确,关键的回暖过程和高温多雨转低温多雨。5月16日—18日中、西部地区出现的严重霜冻天气,都提前发出预报,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推进了春播进度,使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业产量气象预报最先报出总产超500亿斤,为决策全省粮食总产提供了重要依据。“根多壮”、“大豆叶面指数”等10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始向农村辐射,年景分析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气象服务网继续深入发展,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局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村气象服务网的意见。组织了飞机人工增雨和127次高炮增雨作业,57个县市进行了419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累计受益面积3000多万亩。(4)全省台站签定专业有偿服务合同4408份,科技服务创收比上年增长26%。省台和6个地市台开展了电视天气预报广告业务,一些市、县局开展了“121”、“168”电话气象预报答询业务,无线组网和计算机技术服务进入社会,初见成效。
台站基础业务工作质量稳定。全省地面测报错情率为0.6‰;探空6项指标全部达到中国气象局标准。测报岗位练功活动深入开展,又有12名同志经过考核获得全能观测员称号,9名同志实现连续250班无错情。省台不定期中期预报质量大幅度提高,地、县台站重大天气预报质量和区域天气预报质量也高于常年。省气候中心自1994年开始向社会发布气候公报。省气象台天气预报警报中心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平台一体化,增强了通信、预报业务处理和指导预报能力,向地市台发送8种指导预报产品。各地市局和省气象科研所建成微机局域网,调整后的微波通信专用话路运行正常,黑河地区甚高频网试验开通。省气候业务服务系统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圆满完成省级技术装备维修中心建设任务。基本按计划完成了各级下达的科研课题62项,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其中“龙B-1型飞机人工降雨焰弹”和“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险潜力等级系统”二项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2个科研项目获省局科技进步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21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获得奖励津贴。省气象干部学校进入省教委中等专业学校序列。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深入开展,省局机关、降雨办、气候中心通过了省直文明单位验收。6个地市局和局直单位、19个县站获全省气象部门双文明竞赛先进单位称号,6名同志被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 (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