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1994年是我省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更积极、主动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性的一年,也是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新转机的一年。其主要标志是:统筹办学,把职教的办学水平、综合效益推向新阶段。1994年全省中等技术学校80所,毕业生12927人,招生25612人,在校生61030人,比上年增加4%;技工学校202所,比上年减少18所,毕业生36149人,招生32874人,在校生104811人,比上年减少4.5%;职业中学428所,比上年减少8所,毕业生44821人,招生48846人,在校生124838人,比上年增加1.3%。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重达到53.5%,比1993年下降0.6个百分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结构继续向多样化方面发展,适应省委提出的不放松农业、国有企业等经济发展“第一战场”的同时,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的要求,继续拓宽专业服务面,加快急需人才的培养,中等专业学校在为本行业、本系统培养人才的同时,面向社会加快急需人才的培养;农、职业中学在面向一、二产业同时,积极为第三产业培养适用人才,各校进一步调整了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新建和改建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0%以上,保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
抓改革、探新路,增强学校适应市场的办学活力。部分学校推行了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建立了以专业为龙头,把教学、生产、经营、科研、服务、技术推广统筹起来的专业实习体制,落实了教学指标和经济创收指标,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4年,省属中专学校都实行了定向招生和招收有实践经验的考生,基本保持在总招生数的40%左右。定向指标80%到县,50%到乡。另外,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各校大力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走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结合的培养道路。在全省范围内,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试办职业初中,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松花江地区教委重点抓了双城农丰乡初教的试办和完善工作,同时大力推广农丰乡办职业初中的经验。齐齐哈尔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依托现有的农职业中学普遍开展了短期培训班,形式多样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招生办法,新生数量猛增。
抓质量、上水平取得明显成绩。各地、市职教科(处)、国家教委认定的20所省重点职业高中、21所首批试办的综合职教中心都把全年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集中抓了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校办产业开发、教材的统筹征订三件大事。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有新进展。牡丹江、鸡西等地都举办了校长、教师培训班。大庆石油管理局所属各职业高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边培训、边教学的办法培训专业课教师。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办产业开发有新发展。省职教专项流动资金借款145万元供学校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省中等技术学校中70%的学校有校办产业,农、职业中学中81%的学校有校办产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农、职业中学实验、实习基地、校办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固定资产6388万元,上缴税金675万元。许多学校新建、扩建专业实验室。大庆石油管理总局一厂职高微机实验室新增加“386”、“486”20台,新建有42个座位的语言室一个,新建2000平方米的大酒店供烹饪专业实习用。鸡西一职投资20多万元建计算机专业机房,投1.5万元建幼师专业的舞蹈房,投1.2万元建财会模拟室,促进各专业实验室的完善和提高。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而且促进了校办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也为学校提供了经济来源,弥补了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加强教学工作,使毕业生的质量和对口安排率有所提高。哈一职、齐六职、牡三职等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安排率均达90%以上。 (张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