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台河市

市委书记:艾 河
    市委副书记:石殿忠 孙惠卿 张 驰
    市人大主任:刘墨林
    市人大副主任:周纯昌 刘 彤 衣木生
    
    
    
     白 羽 王殿生 吕广和
    市政协主席:张贺荣
    市政协副主席:阎木森 刘文泗 闯 毅
    
    
    
     马金录 李云阁 陈建明
    
    
    
     张景儒 陆学珠
    市 长:王贵忠
    1937年生。1955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校,经济师。1970年入党。曾任齐齐哈尔市糖厂、化工厂、工业局技术员;齐市第一机械厂、机械冶金局书记、副局长,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齐齐哈尔轻纺工业局、一轻局副局长、局长,齐齐哈尔市政府副秘书长,七台河市副市长,1992年3月任七台河市市长。
    副市长:高学仲(常务、综合) 贾文涛(文卫、政法)
    
    
    郐 君(工交) 王宝秀(城建) 蔺文彬(科技、外贸) 纪甲文(农业、商贸)
    【概况】   随着建设“北方温州”战略的深入实施,七台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导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为富民兴市开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实现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业总产值实现4亿元,比上年增长44%;粮豆总产量2.83万吨,比上年增长6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4.2亿元,比上年增长79.4%。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实现8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8.6%,支出2.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11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居民年均收入16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70.5%。
    以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带动了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年以来,在完善七彩城二期工程为代表的市场载体的同时,注意有效发挥市场功能。商品市场方面,七彩城一期工程运营以来,客流量和成交额保持稳定的上升势头,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商贸中心,进一步辐射了周边市县;并且拉动了全市民营加工业、运输业、娱乐业、建筑业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要素市场建设也随之取得了明显进展。人才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等市场的建设和启动,已经和正在提高国民经济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开始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速了七台河市区域性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
    非国有经济“大面积、多行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新的经济支撑体系开始构建。全市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产值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98.5%和50.1%;乡镇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74.7%、104.8%、121%和127.3%,开创了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现已分布在10多个行业门类,安置了待业和转业待岗人员近3万人,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加工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引导下,前店后厂、产销一体的民营加工业迅速起步,已发展到1000户、2000多个品种。改善了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支撑发展和比较单一的财政来源的状况。全市民营企业自筹资金累计达2000万元,原有民间沉淀资金开始盘活,投向生产。个体私营税收已占总税收的13.9%。非国有经济成分现已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国有民营化推进了改革进程,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全市以国有民营为取向,共有141户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7%。这些企业产权改革后,运行良好。特别是国有商贸企业国有民营改革后,扭亏增盈450万元,不够景气的企业大都遏制了效益下滑的趋势。配套改革如期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市收缴待业保险金55万元、养老金113万元。外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展开,三资企业已发展到16家。自年初获得直接进出口经营权,组建了对外经贸总公司,推进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73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5%。其中,易货贸易进出口总额11S万元人民币;现汇出口3.38万美元;出口供货总额1.0613亿元人民币。财税体制改革衔接理顺较好,实现了税收连续23年超收、财政连续10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工业结构不断改善,工业生产在困境中出现新转机。煤炭工业继续坚持改造西部,开发东部,稳定原煤产量。大力发展煤炭初深加工和转化利用,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全市原煤入洗能力达到665万吨,焦化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以市2.4万千瓦矸石电厂、腐植酸系列开发和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空心砖等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开始投产或建设,进一步实现了煤炭的加工转化和增值。非煤工业不断改造升级,带动了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衍生和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和强化管理,企业档次明显上升。国有企业有2户被评为省标兵企业,3户进入省“五百强”行列。市啤酒厂10.5度啤酒获第二届科技国际博览会金奖。集体企业有7户被评为全省“明星企业”;6户企业优选的8种新产品和2项科研项目参加了全省首届集体企业成果展览会,其中人造玛瑙洁具和勃利黑陶获优秀成果奖。
    “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加快,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经济作物达13万亩。畜牧业有新发展。牛、猪、羊、禽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26.3%、16.3%、14%和36%。“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展较快,实现了蔬菜价格略低于周边市县。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拍卖等方式,全市“五荒”开发已达到8.33万亩,占应开发面积的30.9%。在“两高一优”农业的推动下,农村社会总收入达11.2亿元,比上年增长69.3%。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支撑和保证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全年农业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25项,四大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达8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2.8%,比上年增长4.8%。工业进行的技改项目12项,省、市重点开发项目17项,有的已经投产见效。以超纯煤制取活性炭、腐植酸生物蛋白饲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项目开始起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7家。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校舍砖瓦化率达到97%。危房率下降到1.3%。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合格率分别达到95%、68.2%、87.6%。社会和民间办学继续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强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适用人才。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医德医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开展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工作。在全省第一家成功地启动并实施了结核病防治项目,又有3所乡镇医院跻身全省一级甲等医院行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又创新成果,文贸夜市有新进展。在国家和省的体育赛事中获奖牌29枚。广播电视对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同时,设法克服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等诸多难题的困扰,经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基本如期完成,改善和提高了城市服务功能。
    【塌陷区科学治理研究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加速实现塌陷区的科学治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探索出一条预防和抗治塌陷的新路,七台河市与国家地震局力学研究所于1993年联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七台河塌陷工程研究所”。由该所所长、研究员纪万斌主编的《塌陷学概论》,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其成果开始应用于抗塌实践,为该学科的创立和加速研究,解决我国科研领域迄今尚未突破的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台河市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宽松环境】   在经营范围上,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的极少数项目外,其余的全部放开,并简化工商行政管理和其它办证、办照手续。对个体私营企业由审批制度变为登记制,同时,允许先试产试营,后办执照。在税收政策上坚持“轻税赋、广税源、放水养鱼”,对在“七彩城”、“娱乐城”内从事经营的个体私营者和全市重点扶持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街等,合理合法适当减免。在融资渠道上,银行每年从新增贷款规模中拿出3%,用于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市财政给予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大户以一定比例的贴息;从乡企周转金、科技周转金、增值税周转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并成立了专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的民间融资组织,开展存贷业务,1995年此项资金的总投放量可达1000万元以上。由于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七台河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