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牡丹江市

市委书记:申立国
    副书记:杨国俊 宋恩华 郑宏运 李春一
    市人大主任:刁家运
    副主任:刘源东 陈秉义 高振元 李培双
    
    
    高林甲 周家斌 王成交 张秉臣
    市政协主席:王有江
    副主席:秦 昊 徐秉华 孟泽民 那 伦
    
    
    陈树声 周长吉 付宝田 刘洪田
    
    
    马广荣 杨宝龙 马志国
    市 长:杨国俊
    1944年3月生。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文化,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黑龙江省宾县英杰中学教员、县委宣传部干事、宾县县委副书记、松花江地委副书记、省旅游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兼党组书记)。现任牡丹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副市长:王子芳(常务) 房淑敏(财贸) 马 德(计划)
    
    
    黎金城(科技) 白亚光(文教) 李朝瑞(工交) 鞠 彪(农业) 关庆波(城建)
    【概况】   1994年,牡丹江市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胜利前进。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0.3%,比计划提高2.3%。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91.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1%。利税总额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开发新产品190种。公路货运量完成1273万吨,周转量46987万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农村经济总收入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粮食总产量113.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乡镇企业总产值85亿元,实现利税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5%和72.2%。农民人均纯收入1608元,比上年提高38.4%。又有145个村跨入小康村行列,全市小康村比重达到11.8%。
    商品流通比较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9亿元,比上年增长45.2%。新建了11处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市区的蔬菜、果品市场投入试营业。继续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初步建立起副食品调节基金和肉菜储备制度。市区蔬菜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9.6%,市场交易量比上年增长24.6%。
    非国有经济迅速壮大。在城乡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达到61531户,从业人员10.2万人,分加比上年增长40%和44.7%。实现工业产值3.9亿元,商品销售额2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41%。爱民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起步情况良好。初步测算非国有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到50%。
    财税、金融形势较为平稳。组建了市、县两级国税局和地税局,实现了向新财税体制的平稳过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336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1%。工商税收完成14.8亿元,比上年增长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银行贷款余额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固定资产投资进展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莲花水电站实现了大江截流,哈绥公路改造有两个区段已经竣工,东宁地方铁路开工建设,光缆通信和市话增容两万门工程顺利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有35个项目竣工投产,15个项目实现了达产、达标。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用于市政建设的投资37599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县(市)投资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231万元。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5%。竣工住宅56.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7平方米。落实解困住房2023套。各县(市)新建高级路面18.16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5.86公里,排水管道11.4公里。小城镇建设工程开始实施,新建农村住宅33.6万平方米,维修道路1830公里。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有55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2224户中小企业实行了民营化改革,分别占同类企业的42%和92.9%。改革了国有资产运营方式,探索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委托经营、集团授权经营等产权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建立监事会制度试点。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区两处股票交易市场已经开盘营业,土地交易市场投入运作,综合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房产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收取土地出让金2700万元,房改资金累计达到3.24亿元。全市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分别有96.6%和98.1%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1994年7月,牡丹江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络)城市。
    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合同利用外资额8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到位外资17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新批准了90个“三资”企业。外贸、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创汇35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5%。受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地方边境贸易履约额3.48亿瑞士法郎,比上年下降47.9%,但经过努力从1994年底开始出现回升趋势。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13万美元。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78项,落实科技项目资金1982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在登记的115项科技成果中,有62项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新辟建的阳明民营科技示范区运行良好,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59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3亿元、利税2160万元。全市规范化中、小学校分别达到68.3%和88.2%,社会办学发展到213所。乡、村两级农科教结合面分别达到70%和20%,城市校企联合办学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及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6.5、3.7和4.3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45.7%,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围绕争创国家卫生城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市区在省级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以内。群众性体育运动更加普及,专业体育队伍在国家级比赛中获9枚金牌。
    社会局面比较稳定。精心组织了五次专项打击刑事犯罪斗争,全市综合发案比上年减少890起,综合破案率比上年提高3.8%。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种事故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
    【构建新的人才管理格局】   牡丹江市人事局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深化三项服务、突出三大改革、抓好三个重点”的总体思路,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提供人事、人才服务。依靠政策,吸引人才,广开渠道,引进人才;立足本地、挖掘人才;着眼长远,培训人才;攀高结贵,借脑生财;跟踪服务,保护人才。为牡丹江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评为牡丹江市“为经济建设服务最佳单位”,破格晋升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和先进党总支标兵。
    【强化目标管理的科学性】
    目标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了以“责任制、考评制、奖惩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目标管理已成为统领政府工作的总开关,市长亲自挂帅,常务副市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直接抓,把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方面的各项工作分解为78项(119个指标)一级目标,317项二级目标,分战线、分部门、分县(市)、区层层落实下去,强化了监控、反馈和考评奖惩力度,使目标管理的力度和作用在市政府的总体工作上显现出来。二是目标管理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实践更加趋于完善,具有可行性。以中心工作为主线,综合、信息、督查等工作都围绕目标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情况综合、信息反馈、督办检查的政务工作机制,加之人事局、计委、统计局、机关工委和监察局的参与,既有利于制定和落实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各项目标,又加大了监督、监控力度。三是目标管理对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四是目标管理的落实效应更加明显,对推动牡丹江市经济加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94年市区92个责任单位,有56个获得了省厅以上综合奖励或单项奖励,其中获国家部级奖励21项,省厅级奖励41项。
    【阳明区辟建民营科技示范区】   1994年11月18日,全省第一家民营科技示范区——牡丹江市阳明区民营科技示范区成立了,并公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截止到年底,到示范区咨询洽谈申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已达203户,已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22户,其中有90户企业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按企业类型分,这90户企业中:生产加工型企业57户,占63.3%;科技服务型企业33户,占36.7%。按经济性质分,集体企业40户,占44.44%;私营、个体企业45户,占50%,股份制企业5户,占5.56%。总注册资金2481.9万元,总投资2785.9万元。阳明民营科技示范区的成立,将为推动牡丹江市区街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牡丹江市政府办公室 马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