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
市委书记:孙永纯
副书记:孙永亮 都兴方 艾俊良 王志斌
市人大主任:程仲达
副主任:陈 德 江守训 顾守信 王德君
姜海田 周良广 王稔年 刘崇举
市政协主席:马德忠
副主席:张 中 白玉田 蓝巨连 贺俊修
王文国 姜 冷 赵连文 杨宝琛
栾庆华
市 长:孙永亮
1936年生,大学文化。1962年10月参加工作,196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煤矿井长、科长、副矿长、矿长、鸡西矿物局副局长、鸡西市副市长,1992年2月当选为市长。
副市长:刘继民(常务) 刘化久(城建) 武贵发(文教、政法)
苏 德(农林) 邓 华(工交、计划) 任振民(商贸)
【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比上年增长0.7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农业喜获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5亿公斤,其中,地方达到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7.8%,比历史最好年份的1992年增长10.9%。乡镇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总产值实现34.2亿元,利税3.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99%。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地方工业完成总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完成销售收入22.88亿元,利税2.85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18.1%,经济效益排在全省前列。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充足,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国合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5%;集市贸易成交额8.2亿元,比上年增长45.3%。零售物价总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3项重点生产性基建、技改项目,共完成投资4.77亿元。列入重点达产达效的20个技改考核项目,新增产值1.53亿元,新增利税187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喜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263万户,从业人员5.202万人,分加比上年增长44%和63%;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79户,从业人员4200人,比上年增长258%和127%;收缴税费63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金融形势平稳。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含上划数,下同)完成4.9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其中市级收入完成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3%,实现了收支平衡。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32.8%和24.6%。
各项改革整体启动,稳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市有732户企业按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分立重组、租赁、破产、兼并、一企多制等模式进行了改革,占企业总数的80%,市直31户重点骨干企业有9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以推行股份合作制和拍卖“五荒”为重点的农村改革速度加快。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达804户,占推行面的60%,流转土地33万亩,拍卖“五荒”近万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运行平稳,实现了新旧体制的顺利对接。税务两局分设顺利,保证了全市各项税收任务的完成。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新进展。全市城镇国有、集体企业参加养老保险面达100%。市区有11.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取得实质性突破,新的职工公费医疗保险制度开始试行。住房制度改革又迈出新步伐。在充分征求各方人士和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鸡西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实现对外贸易总额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6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3.8%。外贸直属公司实现利润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引进资金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1%。三资企业由51户发展到83户,在俄境外企业发展到26户。重新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招商引资领导机构,成功地组织了赴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强和完善了密山、虎林2个国家一类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口岸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相应改善。哈达河引水工程基本竣工;交通大厦、邮电大厦近期即可交付使用;新增程控电话2.7万门;鸡西至哈市兴凯湖号旅游特快列车已开通;市政府确定为人民群众办的七件实事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766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比上年增长80%。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2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12.4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4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8项,开发新产品90项,获得科技成果39项,获得国家专利23项。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度指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在校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的51%。鸡西煤炭卫生学校被国家批准升格为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计划生育率比省下达指标提高4.03个百分点。鸡西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版画之乡”。成功地举办了鸡西地区第二届金鸡文化艺术节。市急救中心、中心血站和肿瘤防治中心相继建成,以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为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得到加强。体育项目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143枚,比上年增加9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
【柳毛石墨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
柳毛石墨矿是国家二级和建材行业大型企业,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10049万元,实现利税876万元。该企业现有职工40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0人。固定资产原值1.65亿元,已探明矿山工业储量3.6亿吨,按现有生产规模可开采300年以上,现选矿制品加工年综合生产能力为5万吨,产品已成系列化,主要有高纯、高石灰、中石灰、微粉、可膨胀石墨、石墨电极等6个系列200多个规格,其中高、中石灰系列产品获国优金牌。产品供应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被冶金部确定为冶金耐火材料基地,外销日本、德国、美国、港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墨生产出口基地。1993年被国家经贸委授予自营出口权,并在大连口岸建立了柳毛石墨矿进出口公司。
【替代产业加速发展】
鸡西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非煤产业,取得初步成果。自“七五”开始,鸡西市便确立了“利用资源,深度开发,依靠科技,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煤炭大基地的同时,加速发展电力、冶金、建材、机械等8大替代产业,其中有5个产业是依托煤炭资源优势而立,使替代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根基。在把非煤产业作为发展地方工业的主攻方向的同时,还在政策、资金投放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速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先后投入技改资金7.3亿元,上技改项目312项,开发新产品500余种,新增产值4.4亿元。非煤产业比重由10年前的40%增加到60%,全市经济格局由煤炭产业的“一柱擎天”变成了“多柱擎天”。
【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发展】
鸡西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始终不忽略教育事业,并确立了“全市总体规划,教育立项优先”的原则,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主渠道保证,多渠道通畅,3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共向教育投入资金825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5%,并以年平均18%的速度递增。市政府还制定了5项措施拓宽教育经费渠道:政府每年从商品门市房中的差价,拿出一部分给教育;成立教育开发公司,扶持发展校办企业;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放开,原则上实行收费上学;打破政府包教育的单一模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兴资办学、捐资助学;加强学校经费和收费的管理与使用。3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1200多万元,占全市教育总投资的1/8。良好的教育投入带来可观的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改革稳步走向深化。在消灭了二部制、省内率先实现“一无两有”的基础上,还新建、扩建校舍4.3万平方米、教学楼26栋,连续多年荣获省“校舍改造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建成中、小学标准实验室148个,微机室17个,中、小学规范化、达标率分别为70.3%和60%。
【确立“走跳”兼行经济发展战略】
鸡西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实施“条件差的快步走,条件好的跨越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产业、街区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三资企业、地方工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多种经营等9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仅1994年1-9月份,乡镇企业的产值、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1.5%和72.9%,个体私营业户增长23%,三资企业增长72%。 (鸡西市政府办公室 苗志臣 邵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