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学的开拓者刘亦铭
高能物理学家刘亦铭教授1981~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学习访问期间,借助国外的实验条件,从事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学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开拓性成果,首创多个π干涉理论。刘亦铭1986年载誉回国,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计算机室,培养了一支年轻的研究队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8篇。1992年7月刘亦铭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高能重离子碰撞研究通过验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组成的专家验收组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冲破了30年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创新的理论标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使我国的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学——物理学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刘亦铭主持了二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美中合作项目,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的重点项目。1993年刘亦铭主持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多粒子关联研究成果获第六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刘亦铭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委、《中国核物理》编委。1992年9月《中国教工》杂志将他列为“全国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刘亦铭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七届三次全国政协会上,他针对香港邵逸夫先生在沪房产问题,递交了“对祖国有贡献的海外华侨在国内财产应予保护”的提案,1990年邵逸夫先生房产得以落实。邵逸夫先生为表示感谢,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捐赠兴建体育馆。刘亦铭现任全国八届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黑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1994年获全国“侨界十杰”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