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摘要)
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今后15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总体部署上分为前五年与后十年两个阶段。“九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确保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一年翻两番,力争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在实现“九五”目标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各项事业发达的省份,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为了实现以上奋斗目标,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加速建设农业强省,切实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21世纪。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急起直追,缩小差距。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坚持少新建,多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注重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普及。加快教育改革、调整和发展步伐,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努力推进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加快实施农村经济产业化战略,努力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步伐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
-继续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方针。加大南联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渠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的原则,继续按“松嫩、三江、兴安”三个经济区展开布局,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进综合工业带和沿边对外开放带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繁荣。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九五”时期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总量 到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0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8.9%,力争达到1830亿元,年均增长11.6%。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5~6%、9~12%、1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45~4680元,折合940~1070美元。
2.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三次产业的比重由目前的19:53:28,到2000年调整为15:53:32。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得到缓解。汽车、化工、食品、电子、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6%提高到43~38%。
3.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19亿元,年均递增9%;基本做到收支平衡。
4.物价水平 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8%左右。
5.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6~28%,投资总规模3100~3600亿元。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比重提高到60%。
6.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 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年均增长10.8%,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达到19~l7%;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25亿美元。
7.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8.经济效益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5%;工业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力争提到2次。
9.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923万人以内;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10.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8.5%。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010年远景目标
—2000~2010年的10年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新的倍增,达到3240~3660亿元,年均增长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90~8680元。
—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11:50:39或10:50:40。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的外向度大大提高,形成外向型经济新格局。服务高效、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部分领域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234万人以内。建立起基础稳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城市和部分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人民生活达到90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旅游、体育、娱乐设施完善,卫生保健体系健全。
“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九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充分发掘现有物质技术基础潜力,发挥资源、科技力量的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着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登上一个大的台阶。主要任务:1.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第一产业,调整、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实施对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植支柱产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各生产部门,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速推进“农业强省”战略,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九五”期间,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委“把我省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定”,强化我省农业生产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和农业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深度开发,使我省农村经济逐步走上“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开发资源、优化结构、增加效益”的轨道,推进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亿公斤,甜菜720万吨,亚麻30万吨,肉类180万吨,奶类350万吨,水产品35万吨,烤烟13万吨。
1.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在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机制。鼓励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拍卖、承包和租赁等形式,继续搞好“五荒”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加快“五荒”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草原和宜渔水面资源争取在三年内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加快组建和完善农垦和森工企业集团,还行政权于政府,还经营权于企业,实现向企业管理体制过渡。允许和鼓励林区、垦区、矿区划出荒山、荒地,让富余职工和待业人员兴办家庭农、林、牧、渔场。加大农村水利“五小工程”产权改造力度,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进一步理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政策,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2.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挥地域优势,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各地要从本地优势和市场需求出发,制定农村经济产业化规划,确立和发展区域化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实力雄厚、辐射面广、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和相应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县有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积极发展以粮豆薯、糖麻烟、乳肉革、木材、药材、矿产、土特产为原料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对已经确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要集中力量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向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
3.打破条块分割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区域内国土资源的统筹开发。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一体开发、联手经营、共同受益的原则,加快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林农、矿农、工农之间,中省直和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以土地为媒介,实行联营、联合、股份合作经营。引导工矿企业向农业分流,引导城市富余人员、待业人员向农村分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者的资金向农业开发分流,引导人多地少地方的居民向“五荒”资源密集的地方分流。
4.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九五”期间,全省改造中低产田173万公顷,开荒43万公顷。继续抓好36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和25个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到200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亿公斤以上水平。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发展奶牛、肉牛、羊、猪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发展。到2000年,全省奶牛存栏达到120万头,肉牛存栏520万头,羊存栏600万只,猪存栏105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8%提高到33%。继续抓好造林绿化,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快消灭宜林两荒,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育林投入,力争到2000年全省森林资源实现长大于消,森林覆被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42%。
5.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进一步加大“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实施力度。做好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搞好新型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原原种、原种生产能力。加快新品种的选育速度和供种能力,力争在“九五”末期推广主要作物新品种50个,实现主要作物种子更新更换一次。推广高产模式化栽培、旱作农业、保护地栽培、病虫害测报防治等农业技术;不断扩大玉米育苗移栽、大垅双行覆膜栽培、大豆垅三栽培、甜菜纸筒育苗、水稻旱育稀植及超稀植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面积。搞好畜禽、水产品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进一步加速大型农业机械的更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00年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草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生物复合肥。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意识。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继续实施跨越工程,推动全省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25%。紧紧围绕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专院校和大科研单位的优势,搞好技术产品扩散和经济技术合作。增加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扶持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办好100个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一批乡镇加工业群体。加强乡镇企业对外招商力度,与发达省区实行多方联营联合,扩大乡镇企业的发展领域。着力发展一批重点县、乡、村和骨干企业,力争到2000年在全省形成30个乡镇企业产值30亿元以上的县、300个产值亿元以上的乡镇、2000个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村、800个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
7.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九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增幅高于总支出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银行对农业、乡镇企业、畜牧业贷款年均增长不低于1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资金用于我省农业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
(二)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九五”期间,把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首要任务。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优势,重点发展十大产品基地和培植五大新兴支柱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改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加快建设十大产品生产基地
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坚持提高水平与扩大能力并重。在火电方面,重点发展引进优化型60万千瓦、30万千瓦机组,开发超临界、联合循环等新技术。大型水电设备,重点发展高水头、大容量、抗泥沙机组,满足三峡工程需要。大型核电设备,重点研制开发60万千瓦、100万千瓦级核电装置。形成年产发电设备68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产品达到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大带小、强带弱、主机带配套”,组织40户企业为电站主机配套,提高我省电站设备成套水平。
大重型机械设备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冶金、矿山、石油等方面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冶金设备以大型钢厂成套设备为重点发展各种类型的连铸机和板、带轧机。在提高23立方米电铲国产化率的基础上,开发汽车单斗采矿和连续开采大型成套设备。石化工业急需的热壁加氢反应器,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向超大、特厚、高强、高压方向发展。以齐齐哈尔机床企业集团为依托,发展数控机床、高速精密锻压机等优势产品。发展以大中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农用动力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在搞好大重型机械设备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中小型机械产品和设备。
子午胎生产基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改造桦林橡胶厂子午胎生产线,形成500万套子午胎生产能力,产品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组建以桦林橡胶厂为主体的桦林集团,到2000年全省轮胎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套。
工量具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特异型高精高效齿轮刀具、精密拉削刀具、超硬材料刀具、数控精密刀具,发展较完整的镗铣和车削类数控工具系统及配套的刀具预调仪、在线测量传感器等。在量仪、量具方面,重点发展高水平、智能化、多参数的坐标测量机和表面检查仪。产品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中小轴承生产基地。重点改造哈尔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轴承向精密、专用、特种方向发展,使产品水平、加工工艺、主要工艺装备等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到2000年,轴承年产量达到8500万套。
机制纸生产基地。发挥我省林木和芦苇资源优势,重点改造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黑龙江四大造纸厂,新建大庆五环纸业有限公司、牡丹江林业造纸厂17万吨纸浆项目,发展胶印新闻纸、高档文化用纸、牛皮箱板纸、轻量涂布纸、高档卷烟纸等产品,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00年全省机制纸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机制纸生产基地。
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高标号水泥和浮法玻璃;进一步开发石墨、硅线石、花岗石和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发展石墨和硅线石制品,建设非金属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发展瓷质墙地砖等中高档卫生陶瓷ΦγⅡ装饰板和密胺防火板等化工建材、玻璃钢等复合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九五”期间,抓紧扩建黑龙江省玻璃厂;重点改造牡丹江水泥厂、佳木斯工农玻璃厂、鸡西柳毛石墨矿等。到2000年全省水泥年产量达到1200万吨、平板玻璃900万重量箱、石墨及石墨制品12万吨、硅线石及硅线石制品10万吨。
亚麻纺织生产基地。在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档亚麻织物生产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印染和后整理技术水平,搞好延伸加工。组织好亚麻系列服装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九五”期间,重点改造哈尔滨、佳木斯亚麻厂和齐齐哈尔、兰西、克山亚麻纺织厂。到2000年全省亚麻布年产量达到4500万米。配套发展化纤工业,满足麻纺等行业的原料需求。到2000年化纤年产量达到20万吨。重点改造哈尔滨化纤厂,抓好黑龙江涤纶厂16万吨聚酯工程和大庆芳纶一期工程建设。
林产品加工基地。利用我省森林资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搞好木材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集成材及高中档家具,建成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到2000年人造板年产量达到100万立方米,家具800万件。
特种钢及铝型材生产基地。依托北满特种钢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重点发展汽车齿轮钢、轴承钢等特种钢和高精度板、带等大型铝型材。改造西林和鸡西钢铁公司等骨干钢铁企业;扩建佳木斯铝厂。到2000年,全省特种钢年产量达到100万吨,铝型材产量15万吨。
2.大力培植支柱产业
按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牵动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原则,重点培植汽车、化工、食品、电子和医药五大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优质量”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发展微型车、轻型车、微型汽车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四大系列产品,形成微型、轻型汽车一条龙生产体系。选择50户条件好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生产汽车零部件。“九五”期间,汽车工业产值年均递增速度争取达到35%,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提高到8%。重点改造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一汽集团哈尔滨轻型车厂、黑龙江客车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齐齐哈尔和平机器厂和牡丹江空调机厂。到2000年全省形成微型汽车25万辆、轻型车6万辆、发动机35万台、系列可变容量汽车空调压缩机60万台、小型双面斜盘式压缩机20万台、空调蒸发器和冷凝器20万台生产能力。
化学工业。继续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坚持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并重,重点提高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粮食的加工深度,提高省内化工产品的自给率和化工自身配套率,尽快形成化工产品系列体系。“九五”期间,化学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16%,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提高到14%。一是加快建设大庆石化总厂6万吨苯乙烯项目,创造条件搞好大庆48万吨乙烯改造,以大庆为龙头建立石油化工骨干体系,大幅度增加基本有机原料、中间体和合成材料的生产。依托三期和48万吨乙烯工程,搞好产品后加工项目建设。二是加快东部地区煤化工发展步伐,在煤炭焦化、气化和充分利用腐植酸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煤化工。重点建设鸡西10万吨煤焦油项目。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化工,特别是化肥和农药产品。加快黑龙江化工厂中氮肥改扩建工程,建设哈依煤气20万吨合成氨项目、浩良河化肥厂“油改煤”项目、大庆龙庆30万吨合成氨项目和勃利化肥厂18万吨合成氨项目。到2000年全省化肥年产量达到368万标吨;农药形成原药与制剂一条龙生产体系。四是大力发展高水平、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精细化工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高效益方向转化。重点建设哈尔滨石化集团双酚已项目。五是积极发展粮食化工,利用我省农副产品资源,发展高起点、见效快的精细化工产品。在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化工企业,搞好20个化工小区建设。
食品工业及饲料工业。食品工业以农副产品为依托,搞好延伸加工。重点发展以大豆精粉、精炼油、大豆蛋白、磷脂为主的大豆精深加工产品、以玉米油、专用玉米粉、酒精、淀粉为主的玉米精深加工产品;以精洁免洗米为主的绿色系列食品;以高级奶粉、婴儿及老年配方奶粉、保鲜奶、奶油及奶酪等为主的新型乳制品,实现乳制品的升级换代。继续搞好甜菜糖下游系列产品和甜菊糖的开发。综合开发五大连池矿泉水资源,培植名牌矿泉水饮料。抓好肉牛加工和牛的综合系列产品开发,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饲料工业重点开发预混料、浓缩料、颗粒料、代乳料、饲料添加剂、开食料、精料补充料、全价配合饲料等。“九五”期间,食品工业及饲料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争取达到18%,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提高到15%。重点改造黑龙江大豆食品有限公司、五大连池五环有限公司、德都五大连池矿泉水开发公司和肇东金玉公司;抓紧建设五常大豆蛋白粉项目、宝清食品专用油脂项目、七台河大豆磷脂项目、克山马铃薯制品项目、安达磷脂深加工项目等。到2000年全省乳制品产量达到20万吨,啤酒130万吨、甜菜糖70万吨、白酒28万吨、矿泉水13万吨。
电子工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电子工业上水平、上规模。重点发展以数字蜂窝移动通讯器材、大功率全固态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为代表的广播通讯设备;以微型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及驱动器为主的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以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为主的敏感技术应用产品;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Ⅻ卡、磁卡机及系列金融电子设备;大功率固体继电器、可控硅模块、变频调速装置等电力电子设备;以废物自动处理、水净化、空气净化为主的电子环保产品;以彩色〇超、电子自动焊机、送丝机、机床数控装置为代表的电子应用产品和设备;以彩电、音响、录音机以及可视、加密、抗噪声电话为主的视、听通信家用消费类电子产品。“九五”期间,电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60%,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0.5%提高到4%以上。重点发展改造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牡丹江康佳实业有限公司、双太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和黑龙江金融电子产业集团公司。到2000年全省大屏幕多制式彩电年产量达到100万部,计算机14万部、移动电话30万台。
医药工业。发挥我省粮食、中药材资源及生物工程技术优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抗生素及半合成抗生素、生物工程药物、维生素Ⅱ、化学合成原料药和中药粉针制剂及保健药品等五大类产品,使产品质量和产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医药包装材料,提高医药工业的配套能力。搞好医药中间体、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医药化工、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九五”期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20%,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提高到2.5%,开发新产品300种。重点改造哈尔滨制药厂、哈尔滨中药二厂,建设牡丹江制药厂维Ⅱ项目。
在加快建设十大产品基地和培植五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建筑业,重点发展城乡居民住宅和城镇公用设施,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新型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业发展。加强建筑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向专业化、机械化、集团化发展。建立一批专业性强、适应市场需要的集勘察设计、建筑安装、装饰装修于一体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立足占领省内市场,积极开拓省外和国外建筑市场,充分利用我省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大力开展对俄罗斯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严格遵守合同,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社会监督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当超前的原则,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需要。
1.交通运输。“九五”期间,继续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大力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铁路,重点消除“卡脖子”路段,基本达到点线能力协调、配套,主要区段实现牵引动力内燃化,形成并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支撑点,辐射全省中心城市和主要口岸,联接吉、辽及内蒙,沟通关内和出口的三环相连、三线贯通的铁路运输网络。在加快改造现有铁路,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重点建设哈尔滨枢纽二期工程,扩大哈南编组站的驼峰解体和到发线能力,新建哈尔滨第三松花江铁路大桥;抓紧改造佳木斯站枢纽,提高佳木斯松花江桥通过能力;加速哈大线电气化改造,与吉林、辽宁联合建设东、西边道;积极筹建和完成新友谊至宝清、绥阳至东宁、向阳川至同江、孙吴至逊克等地方铁路。
公路,一是加快哈尔滨通往“三城四口岸”(即齐、牡、佳三城市和绥芬河、黑河、东宁、同江4个口岸)以及联结其它区域中心城市(包括绥化、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的环线主骨架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哈、齐、牡、佳等区域中心城市向外辐射的重要省道、县道以及边贸和旅游路的建设;三是加快乡镇公路建设。重点建设同江至三亚公路哈尔滨至佳木斯段、佳木斯至双鸭山段和哈尔滨南半环至拉林河省界高速公路;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牡丹江至横道河子段、大庆绕行线段和哈尔滨至大庆高速公路另一幅;黑河至大连公路北安至黑河段及黑河黑龙江大桥;哈尔滨至伊春公路、鹤岗至大连公路部分路段。新建、改建公路30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3公里、二级汽车专用公路272公里、二级公路1751公里、三级公路564公里。
民航,完成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把哈尔滨机场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机场;扩建黑河机场,迁建佳木斯机场,新建七台河、加格达奇、伊春机场。逐步形成以哈尔滨机场为枢纽机场,齐、牡、佳、黑为干线机场,重要中等城市和口岸城市为支线机场的辐射型机场体系。
航运,继续整治松花江干流航道佳木斯至同江、依兰至佳木斯、三姓浅滩及哈尔滨至沙子河段;建设哈尔滨、佳木斯、黑河、同江等四个枢纽港口,建设和完善富锦、哈尔滨、逊克、呼玛、嘉荫、抚远、饶河以及肇源等开放口岸和内河码头。
2.邮电通信。通信,以增强全网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为重点,坚持高起点、新技术、快发展原则,加快完善市话网和长途交换网的建设。邮电,以大力发展传统业务、积极开拓新业务、加快邮政传递速度为重点,提高全网综合能力。到2000年全省程控电话机总容量达到560万门,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部,实现行政村村村通邮、通电话。
3.能源工业。继续贯彻“开发与节能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加快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建设,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火电建设,利用我省东部煤炭资源,进一步发展大型坑口电站。重点抓好哈三电厂二期、鹤岗电厂、七台河电厂、牡丹江二电厂三期、新华电厂油改煤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双鸭山电厂三期、哈热电厂五期、哈滨江热电厂、哈尔滨发电厂扩建、鸡西二电厂、齐齐哈尔供热、佳木斯热电厂以及佳木斯发电厂技改工程。水电建设,重点建设好莲花水电站;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建设荒沟蓄能电站和牡丹江梯级电站。加强电网特别是农电网建设,解决无电村屯通电问题。“九五”期间,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83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增加到1218万千瓦。到2000年全省发电量达到574亿千瓦小时,年均递增7.1%。
在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同时,还要继续发挥我省煤炭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继续进行煤炭开发建设。到200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8880万吨。积极发展洗精煤、焦炭及其它煤产品的生产,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加快开发煤层气资源,为发展煤化工提供原料。石油工业,到2000年原油产量稳定在5300万吨。在搞好头台和榆树林油田开发的基础上,争取继续合作开发几个小油田,为我省石油化工发展提供更多原料。大力推广和普及节能新技术,加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城市煤气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
4.水利设施。在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防洪、灌溉、除涝、发电、蓄水、引水的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九五”期间,一是搞好以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江河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二是以三江平原开发和松嫩平原深度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开发区排灌工程建设;三是以黑龙江、牡丹江流域为重点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四是以山区、风砂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五是以人畜饮水和乡镇供水为重点的供水工程建设。完成山口水库建设工程,争取建设尼尔基水利枢纽、青龙山水库、磨盘山水库和塔林西水电站。积极利用世行贷款,加快我省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四)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搞活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区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油、林、煤区的精深加工和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民营科技企业。要发挥新机制和科技结合的优势,面向市场研究开发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使之商品化,创造条件向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迈进。
个体私营经济。要拓宽发展空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向生产领域和科技战线延伸,使产品上档次、上水平,向规模经营、股份制方向推进。
三资企业。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争取与国际上大的集团联合,高起点进入国际市场。引导更多的外资进入我省优势产业和优先发展的行业。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的三资企业。
区街经济。发挥特有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积极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联合,瞄准市场,重点发展短平快产品和为龙头企业配套产品。形成自身的优势,壮大区街经济实力。
—油、林、煤区要开阔思路,在原有主导产业外找出路,开展第二次创业,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再现经济繁荣。
—包袱沉重的国有企业面向市场,依托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成为独立法人。
为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发育成长,采取如下配套措施:
1.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兴办第三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实体。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放宽非国有经济生产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经营项目,尊重其自主经营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以及吃卡勒索行为。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组建经济实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走向市场,自主经营,广开生产门路。按照规模经济要求,引导分散的非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自愿组织联合;搞好行业规划和企业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和盲目发展。
2.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放上,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各级财政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周转金,建立支持资源型产业延伸周转金和民营科技企业周转金。金融部门逐年加大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贷款比重。有条件的专业银行对非国有经济开办房产、证券等抵押业务。积极发挥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基金会的作用,拓展资金渠道,支持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
3.加强综合配套服务。组织人事劳动部门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提供人才和必要的组织保证;经济综合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把非国有经济纳入服务范围;宣传文化部门搞好舆论宣传;纪检监察机关和政法部门为发展非国有经济保驾护航。
(五)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1.加大南联力度,增强北开和全方位开放实力。抓住国内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利用我省资源、地缘优势,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基地,开发一批出口创汇产品,组建一批跨省区的工贸集团和边贸集团,壮大出口实力。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北开,建设好黑河和绥芬河两个边境经济合作区,落实优惠政策,吸引中俄两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技术、资金进区。
2.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巩固和发展在独联体国家市场已占有的份额,积极拓展经贸合作新领域。实现易货贸易为主向易货、现汇贸易并举转变;一般层次的贸易往来向合作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技术合作转变。二是稳定发展港澳和日本、东南亚、韩国等市场,重点抓好大宗骨干商品的出口。三是进一步开拓欧共体、中东、非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市场。
3.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制成品为主转变。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5%。发挥我省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开发新的创汇商品,加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群。抓好轻纺、机电、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及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进口结构,适当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强化对进口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利用;限制一般技术和设备与高档消费品进口。
4.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九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发展乡镇企业倾斜,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扩大出口能力。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完善吸引外资的配套政策和各项法规,创造一个规范、稳定的投资环境,与国际惯例接轨。努力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在积极发展三资企业的同时,争取更多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商业贷款。加强对外宣传,争取国家批准在我省设立合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吸引外资向我省投放。
5.积极发展旅游业。“九五”期间,把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资源为依托,加快我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的综合产业体系。重点搞好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风光避暑旅游、森林狩猎旅游和跨国商务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办好亚布力、镜泊湖、五大连池3个旅游度假区。逐步建成以冬季冰雪旅游和夏季避暑旅游为主调,包括各类特种旅游的多功能、多品种、具有现代国际水准的特色旅游地区。到2000年全省年接待国际旅游者30万人次,创汇1亿美元。
(六)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1.大力搞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双向选择,建立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互有需求、利益驱动、双向耦合的新机制。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企业科研机构和县乡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型研究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国外智力技术引进。鼓励科研机构兴办经济实体,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2.加大科教兴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开发。围绕建设农业强省和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进行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选择一批关键技术,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农业良种繁育、耕作栽培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石油、煤炭资源转换增值和化工系列精深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自动化智能仪表及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开发与节约技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大力建设连通国内外信息的基础设施,建立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交流和处理中心。通过科技攻关、开发和应用,推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加工深度,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继续搞好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并依托已建的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广泛吸引海外财团、公司、商社以及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进区建设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生产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机器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加快试验技术向生产技术的转化,把骨干院校和重点科研单位办成高新技术“孵化”基地。
4.加强基础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社会科学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应用课题的研究,注重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提高研究质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九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到2000年全省90%以上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2%,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中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在大中城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规范化中小学建设,规范化初中和小学达到90%以上。
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把初中后分流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0%以上。重点办好16所国家级和32所省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建设50所重点职业高中。每县集中办好一所职教中心,大中城市办好1~2所示范性职教中心。
成人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1998年前,每年扫除3万文盲,使全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以下。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青壮年农民不少于300万人。积极发展成人高、中等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达9万人,成人中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3万人。
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重点发展专科教育。全省高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其中省属高校在校生达到8万人。本、专科招生数比例达到1:2.5,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达到70%。适度发展省属高校研究生规模,重点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点增加到35个,硕士点增加到150个。
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保证教育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