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强省呼声急
农业大省的困惑
黑龙江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建国4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十万转业官兵和百万知青在内的几代黑龙江儿女,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稻谷飘香的北大仓。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的粮食问题最终还是靠黑龙江解决。黑龙江不负厚望。请看一组枯燥却颇有说服力的数字:1949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只有57.7亿公斤;1966和1983年,各用17年时间,粮食总产分别登上100亿公斤和150亿公斤两大台阶;而到1990年,粮食总产跨上200亿公斤的新台阶;进入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连续6年夺得农业丰收,去年和今年粮食总产又登上250亿公斤的台阶。
谈起粮食生产,省委书记岳岐峰如数家珍:全省粮食总产已由1993年的全国第10位跃居第6位,商品量和专储量居全国第1位,人均占有粮食702公斤,居全国第2位。而说到全省经济,岳岐峰就显得十分焦虑。他说,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当之无愧,但我们现在还不是农业强省。突出表现在:一是“土”字号的农业结构。全省农村种植业比重高达69%,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而非农产业仅占50%,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中工业比重仅有51%,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二是“原”字号的农业商品结构。全省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程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三是“穷”字号的财政经济状况。全省68个县,绝大多数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2/3以上的县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农村人均耕地虽是全国的5倍,但人均收入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要建成农业强省,路在哪里呢?
国土资源:潜在的优势
黑龙江省45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没有沙漠,没有岩石裸露,基本上也没有永冻层,在这片宝地上不能强省富民,就等于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黑龙江省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省、市(地)、县三级负责同志形成共识:力争用15年左右时间,把黑龙江建设成为经济总量成倍增加、地方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强省。
国土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的一个潜在优势。总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平原,8年前基本上是亩产不过100公斤的低产田。1988年4月,黑龙江省以协议形式接受了国家第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江平原综合开发,从此拉开了全省国土资源开发的序幕。1989~1993年,经过两期开发,三江平原平均亩产翻了一番,实现新增收入24亿元,投资效益达到1:8。而后,松嫩平原深度开发,6年中又先后改造中低产田159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20公斤。绥化市4700多名农民走出家门,从事异地农业开发,1994年粮食总产达4000万公斤,人均收入6300元,是该市农村人均收入的3.9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方面,全省至今仍有2400多万亩宜农荒地、8000万亩中低产田和9000万亩草原没有开发利用,由于经营上吃“大锅饭”,致使7000多万亩草地严重退化、沙化、碱化,8000多万亩疏林地及采伐、火烧迹地没有植树造林;3400多万亩水面,只利用1/8左右;另一方面全省又有近1/3的剩余劳力没有出路。这一尴尬局面在改革中被鸡西矿务局率先打破,他们通过创办家庭农林牧场,有计划地引导企业富余人员向农业开发分流,既解决了剩余人员的出路问题,又为农业开发找到了新的投资领域。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积极鼓励全省林区、垦区、矿区划出荒山、荒地,让富余和待业人员兴办家庭农、林、牧场,经营工资田、劳保田或工资林、劳保林。
开发“五荒”,使巨大的资源潜力变成经济优势,是几代黑龙江人的追求和梦想,但要全部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需要上千亿元的资金,完全依靠国家和省自身都不现实。省委书记岳岐峰诚恳表示,愿与海内外、省内外客商携手,共同开发利用黑龙江的国土资源。
走产业化道路
资源开发滞后、深度加工不够,是黑龙江迈向农业强省的一大障碍。一方面,贸工农、产加销和种养加之间严重脱节,造成加工和流通企业盲目发展,全省粮食、甜菜、亚麻、乳品和皮革的加工能力闲置43~65%;另一方面,城乡、部门和地区之间分割发展,农副产品出现一“小”、二“乱”、三“差”的局面。小,即平均资产规模200万元左右,没有一家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乱,即地方、部门各成体系,各自为战,企业多达5000多家,“窝里斗”现象时有发生;差,即产品质量差,畅销产品只有10%,滞销产品高达60%。记者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看到,中高档糖果、饼干和小食品,大部分都是外省产品。据了解,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全国为2:1,而黑龙江只有1:1。
如果不搞好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黑龙江很难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经济富省。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已在改革实践中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省委、省政府看准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用省委书记岳岐峰的话说,就是要突出一个中轴产业—畜牧业,发展两个支柱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筑建材业。1994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均收入达139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仅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14.7平方米,比全国低5.5米。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瓦化,700亿元的投资,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在全省建设100~200个具有区域特色、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投资,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到2000年,全国将再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其中的1/10要来自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省长田风山说,到2000年和2010年,全省将分别增产粮食150亿斤和500亿斤,农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值将分别比1994年增长1.6倍和5倍,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再造一个黑龙江。
当新世纪之风吹来的时候,3600万黑龙江儿女的农业强省梦,一定会在这片古老、神奇的黑土地上变成现实。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1995年10月21日头版头条,作者为该报记者汪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