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连续五年实现了效益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性发展。效益年递增率高于产值年递增10.5个百分点。完成产值211.6亿元,比“七五”增长40.7%;1995年完成产值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比1990年增长54.3%,年均增长9.1%。“八五”期间,预算内企业累计实现利税21.81亿元,比“七五”增长35.7%;1995年实现利税6.29亿元,同比增长30.8%,比1990年增长144%,年均递增19.6%;1995年亏损户和亏损额分别下降10%和42.2%,全行业扭亏为盈。“八五”期间共开发新产品281种,年均增加56种,分别比“七五”增长11%、12%,新产品新增产值5.66亿元,是“七五”的2.O倍,1995年新增产值1.46亿元,与1990年比增长155.96%。“八五”期间,地方石油化工完成基建技改项目61个,完成投资31.3亿元,与“七五”同比分别增长17.3%和66.7%;1995年完成投资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8%。“八五”期间重伤和死亡率平均以56.1%和63.5%幅度下降,连续四年实现四消灭,被化工部评为1991~1994年度全国化工安全卫生先进单位;环保投资1亿元,为计划投资的106%,完成治理项目150个。
    在深化改革方面,加快了企业转机建制的步伐。在237户口内企业中,进行多种形式产权改制的98户,占总数的41.9%;其中,实行股份制改造的30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30.6%;三资企业20户,占20.4%;企业集团3户,占3.1%;剥离经营新成立企业23户,占23.5%;委托(租赁)经营9户,占9.18%;被兼并6户,占6.1%;破产4户,占4.1%;其它形式3户,占3.02%。产权改革后,除破产和兼并企业外,盈利企业76户,占86.4%;实现扭亏7户,占7.9%,亏损仅5户,占5.7%。
    “八五”期间,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初见成效。根据全省石化工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状况,提出了“东煤”、“西油”两环为主的全省石化工业布局,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西部哈尔滨—大庆一齐齐哈尔地区一批重点石油化工项目建成,初步形成石油化工带。东部以牡丹江—鸡西—鹤岗的煤焦化、气化和腐植酸产品为突破口的煤化工迅速起步,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5年来,新增12个品种共计12万吨有机化工原料的生产能力,子午胎比重由7%上升到50%,化肥行业产值由4.7%提高到19.5%,低浓度肥由32.3%下降到12%,精细化工产值率由12%提高到20%,合成材料增长了3倍,成为主要的新兴行业。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质量。五年完成科技课题131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2项,化工部课题19项,省课题21项。鉴定成果7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6项,13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一批具有较大推广意义的新成果应用到大型生产装置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全行业坚持了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开展“三创”活动,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强化安全工作,凝聚和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9万元,居全国化工业第三位,主要产品消耗稳定降低率比1990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在搞好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八五”规划的22个县域化工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在此基础上规划了20个化工小区并加快发展。七台河市已逐步形成两村一街化工区,以乡镇企业起家的联谊石化总厂已发展成销售额超亿元的集团公司,兰达有机化工厂深加工煤气副产品项目已纳入国家专项规划。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实现了大化工行业管理的职能。包括对中直、系统外、三资、区街乡镇和个体石化企业,在规划上通盘考虑,生产计划安排、原材料、运输、资金协调都纳入行业统筹兼顾,行业活动一视同仁,帮助企业确定投资方向和规模,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企业组织生产、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受到企业好评。(刘守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