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评价
1995年全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正常,异常天气较多。
全省年平均气温3.6℃,居建国以来次高值。冬、夏、秋三季气温偏高,各季均有明显低温时段。1月平均气温~16.3℃,比历年同期高4.4℃,为建国后同期首位。3月上旬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均出现历史最高值或次高值。6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22.7℃,为建国以来同期最高值,大部地区≥30℃以上的日数达5~8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14.6毫米,比历年偏少。时空分布差异明显,春、秋多,夏、冬少;北部多,南部少。平均日照时数251.2小时,比历年偏少103.1小时。大于或等于10℃积温全省2578℃,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或稍多。无霜期123~126天,平均比历年少6~13天。由于初霜早,枯霜特晚,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涝、夏旱、阶段性低温、早霜冻、冰雹等。春季全省平均降水量80.1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0%左右,加之上年秋季雨水特多,北部地区雨雪封地,造成春涝严重。到5月中旬,全省受涝面积3200万亩,其中重涝面积2400万亩,明水地块800万亩。3月下旬到4月下旬中,出现罕见的低温时段,小麦播种拖后7~10天,大田播种比上年同期少播400~500万亩。5月下旬、6月下旬再次出现低温,6月下旬全省平均气温17.9℃,比历年同期低2.5℃,作物生长速度缓慢。6月上、中旬,全省平均降水量3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43%,东部地区37个市县降水在10毫米以内,比历年同期少60%以上。7月6日~8月底,大部地区无雨或少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地区大部、哈尔滨市西部地区连续50余天总雨量不足15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0~86%,出现严重夏旱。干旱面积近4000万亩,重旱面积2400万亩,绝产260万亩。干旱持续至9月。初霜日在9月14~17日,比历年早5~7天,全省约1/3作物受到冻害。10月上、中旬,东南部地区出现4~6天的连阴雨,出现“埋汰秋”,影响作物收割、晾晒。6~8月全省43个市县次降雹,次数多、雹粒大、出现时间晚,最大直径40毫米,灾害严重。仅8月上旬绥棱、望奎两县一次雹灾面积32万亩。
1995年作物生产季全省平均气温、光照正常、降水偏少,关键期光、热、水资源大部分地区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农业获得丰收。(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