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实施“八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情况

《全省老龄事业五年发展规划(1991~1995)》是我省开创和发展老龄事业以来第一个由省政府颁发实施的文件。5年来,这一《规划》规定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一、建立老龄事业机构。省、地(市)、县(市)、乡(镇)、村和大中城市的区及居民委形成了纵向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全省上下培养、发展了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的老龄工作队伍;省和大部分地市还组建了老年学会、老年基金会、老年科协、老年书画会等“专业”性的老年社团组织,使发展老龄事业和开创老龄事业的研究,有了组织保证。
    二、开展对老龄工作的宣传。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共识。12年来,特别是在执行“八五”期间的《全省老年事业五年发展规划》过程中,各级老龄部门更加重视采取各种措施逐年加大宣传力度,并与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密切合作,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方针、政策,宣传省委、省政府有关老龄工作的决定、对策,宣传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三、贯彻“五个老有”方针。一是“老有所养”。根据“八五”期间全省老龄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符合省情、具有城乡和不同经济形式特点、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城镇普遍根据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各企业、各系统都建立和完善了退休职工的退休费社会统筹及劳动保险制度,基本保证了退休职工的生活。在农村推行以家庭养老为主、与国家集体三结合的养老制度。对农村“五保户”老人则由村和集体包养。全省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保证书》,广大农村的签订率已达到60%左右,庆安、海林已达到90%。“八五”期间,全省兴办建立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900多个。二是“老有所医”。省、地(市)、县都首先注意从广泛开展以老年自我保健、疾病防治知识为主的老年健康宣传教育,使老年人能够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参加各种老年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减少疾病,增强体质,健康长寿,同时逐步建立完善了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八五”期间全省共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老年医疗门诊部等159个。三是“老有所为”。“八五”期间,各级老龄部门都把组织老年人搞好“老有所为”作为老龄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1992年传达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之后,在全省形成兴办老年经济实体的热潮。全省兴办和发展老年福利企业2000多家。哈尔滨市兴办发展经济实体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曾被全国老龄委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全国老龄系统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兴办老年经济实体,使一大批离退休老同志走向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农村“老有所为”主要是组织农村老人大搞种植业、养殖业和发展庭院经济及加工业。在一批致富老年标兵带动下,全省各地农村涌现出大批专业性很强的蔬菜村、造林村、果树村和养猪一条街、养牛一条街、养鸡一条街等。在组织开展“老有所为”活动中,城乡的老龄工作部门都积极组织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和各种实践经验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和身体尚好的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从事调查研究、咨询服务以及关心教育下一代、看门护院维护社会治安、宣传计划生育、管理环境卫生、市场物价监督等等,发挥着老年人的余热。四是“老有所学”。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治理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实现“老有所学”,保证老年人受教育权利,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素质,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于1992年开始先后拨款700多万元,在全国最早建立了哈尔滨老年大学。截至1995年底,参加学习的老年人达到7000多人。哈尔滨老年大学在全省起了带头创建和示范作用。“八五”期间全省已办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210所,参加学习的老年人达1.2万多人。五是“老有所乐”。“八五”期间,在全省共建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室、活动站4000多个,丰富了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已建立起来的各种活动场所有图书、报刊、棋类、门球场地等等,一年四季开展活动,并朝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发展,成为老年人普遍赞颂的“老年之家”、“老年乐园”。(刘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