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 索长有 1938年7月生,大专学 历,中共党员,1958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 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副书记: 汪光焘 孟广遂 程道喜
淳于永菊(女)
市人大主任:王人生
副主任: 朱尧生 杨景苏 赵明孝 李兆江
盛祖宏 洪企鹏 张英达 齐智荣
高树文 赵文彬
市 长: 汪光焘 1943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 朱胜文 岳玉泉 张松岭 杨景德
尚玉金 张振藩 陈云来 李 进
赵书然 姜 华(女) 张金孝
市政协主席:程道喜
副主席: 范鹏绪 王修瑞 曹慰农 梁彦德
王 权 王永生 王述纯 隋景山
国隆亭 伍增荣(女) 杨 林
杜 迥 谢英梅(女)
【概 况】
1995年,哈尔滨市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1.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是继“一五”、“二五”之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3.5亿元(现价),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6%,比1990年增长55.6%,年均增长9.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8.5%和10.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是“七五”时期的3.2倍。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坚持优势发展战略,以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为重点,实施“雄风工程”,加快了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完成重点技改项目516项,投资94.5亿元,是“六五”、“七五”时期总和的1.9倍。电站设备、工量具、中小型轴承、制药、亚麻纺织等5个生产基地规模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初步形成了汽车、炼油、卷烟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骨干行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进一步加强,发电量、水泥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七五”时期增长30%,煤炭产量增长1倍。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年均增长10.8%。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28.2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7.9%,年均增长6.2%;新建了西泉眼水库等重点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菜篮子工程”成效显著,初步建成100个高产稳产蔬菜基地村;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值年均增长15.1%;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初步建成环城防护林,森林覆盖率由23%提高到25%。199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74.4%,年均增长45.8%。
商品流通功能显著增强。按照建立“三环式”商业网络的思路,新建和改造了哈一百、秋林、百货大楼、中央商城等28个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新建和完善了一批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千人拥有商业网点由12.9个提高到15.8个,初步形成了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大流通格局。199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均增长18:8%。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为1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国有经济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31.3%提高到44.6%。乡镇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1995年实现总产值230亿元,5年翻了3.1番;区街经济产值年均增长18.1%;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1万户,比1990年增长1.5倍。
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26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177项,重点推广了463项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具规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4亿元。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均增长22.8%;加上中央财政返还等项资金,财政支出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年均增长19.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2.5亿元和45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和19.8%,年均增长27.02%和20.9%。
2.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运行机制有较大改善。企业改革有新突破。组建股份制企业321户,哈天鹅、哈岁宝热电和哈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实行存量资产优化重组,168户优势企业兼并了232户劣势企业。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轻工、机械、纺织三个行业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
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和完善。建立了13个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可喜进展,专业银行商业化步伐加快,设立了首家外资银行代表机构,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方案得到国家批准,金融营业网点发展到1373个。劳动力市场已形成市、区、街三级网络。科技、信息、房地产市场初具规模,交易量逐年增长。
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了计划投资体制,确立了市、区(县)财政体制,完成了国税、地税机构分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99万人、农村村民12.7万人;失业保险扩展到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职工90.6万人。住房制度改革有较大进展,缴存住房公积金和发售债券3.6亿元,集资、合作建房237万平方米,出售存量公有住房24万平方米。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成功举办了六届“哈洽会”,加强了友好城市往来,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实现进出口总额32.55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48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出口总额21.74亿美元,年均增长21.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比重由22%提高到34%。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38个国家和地区在本市投资,涉及14个行业。辟建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作用。5年批准三资企业1861户,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分别是“七五”时期的23.3倍和28倍。生产型、高科技型项目占67.4%,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42个。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08.36亿元,出口创汇3.1亿美元,涉外税收4.02亿元。以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大省内、国内横向经济联合力度,执行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819项,引进国内资金5.49亿元,实现产值34.18亿元。
4.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按照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以“路、房、气、水、热”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和环境质量。按照“两轴四环十射”的城市道路网络布局,新建、改造了南直、安发等19座立交桥和人行过街桥涵,拓宽和建设了内环西路、中山路等20条市区主干道路;完成了哈依煤气、天然气和供水一、二、三期工程,新建、扩建了马家沟机场供热和南岗热网工程,完成了站前广场改造;市内电话网实现了程控化、数字化,装机总容量达83.7万门,缓解了城市交通、通信、供气、供热和供水的紧张状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公路客运中心、哈同公路二出口、机场路等重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哈尔滨机场已拥有47条国际、国内航线,为扩大对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开发改造了荟芳里、新阳等356处危房棚户区和危房地段,开发建设了嵩山、宣庆等5个住宅新区。1995年回迁居民2.4万户,5年共有8.8万户动迁居民喜迁新居。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水、气、声、渣污染,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三个区通过省级“双基”验收,5所职业中学进入省级重点行列。5年新建、翻建中小学校舍21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农村中小学危房;建设教师住宅15.6万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建、改造了广播电视中心、八区体育场馆、哈师专、中医院、购书中心、话剧院等一批基础设施。冰雪节、哈夏音乐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文艺工作者获国际、国家级奖励115项。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医疗床位增加到2.98万张,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申办第三届亚冬会获得成功,筹备工作全部就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牌331枚,打破5项世界纪录。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达40万户。
6.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和分配27.1万人,并为15.3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职工年均工资由1990年的2049元提高到4482元,年均增长16.9%,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3%;农民年均收入由1990年的696元提高到2142元,年均增长25.5%,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明显增加,由76.87亿元增加到279.5亿元,增长2.64倍。市区电话普及率由5%提高到18.5%。5年竣工住宅1349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5.62平方米增加到7平方米,为2万多住房特困户和无房户解决了住房问题。(辛向忠)
【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翻两番】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国民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99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3.5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2.6%,比1990年增长55.6%,年均增长9.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8.5%和10.4%。(董伟俊)
【哈飞运12领取国际航空“绿卡”】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3月26日接受了由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小飞机审定中必须发的运12—JV型飞机FAA型号合格证。在我国首家取得此机种类FAA远航证书的哈飞公司,由此获得了国际航空“绿卡”,这标志着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运12—IV轻型民用飞机将进入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航空市场。(周振华)
【连续第六年获农业大丰收】 1995年,以保证粮食稳产增产为目标,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全市农村战胜了春寒、夏旱、秋早霜等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27亿公斤,增长17.9%。(周振华)
【整顿生猪屠宰市场】 1995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着手整顿生猪市场,并发布了关于加强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的通告。《通告》规定,屠宰生猪,必须到市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办公室指定的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私屠滥宰。屠宰场应当符合《哈尔滨市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未经市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办公室指定的生肉定点销售商店或农贸市场(包括摊区),一律不准销售生肉。从外地未经检疫的生肉以及病害肉,一律不准出售。对经检疫检出的病害生猪和在销售环节发现的病害肉,必须按规定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通告》指出,农业、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权限,加强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的管理,严格查处违反本通告的行为。(时鹏远)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1995年,哈尔滨市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台了《哈尔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明确,使用或燃放时形成色彩、图形、爆音、闪光或烟雾等,对视、听、嗅觉产生影响的各类烟花爆竹(含电子鞭炮),均不得在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建成区域内燃放。在禁止燃放的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烟花爆竹。运载烟花爆竹的过境车、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及个人将处以罚款。对违反本规定妨害公共安全或阻碍执行公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以15日以下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鹏远)
【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七】 在1995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哈尔滨市名列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第7名,实现了“争7保10”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1998年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董伟俊)
【实施“七不准”】 从9月1日起,哈尔滨市政府对哈尔滨市民行为开始实行“七不准”。“七不准”的内容是: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便溺;不准乱扔乱倒;不准乱摆乱放;不准乱贴乱画;不准损坏公用设施;不准乱穿马路、闯红灯。对违反“七不准”的单位和个人,处以10~200元的罚款.(时鹏远)
【上门收垃圾】 为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减少污染,保持环境整洁,逐步实现卫生社会化服务,1995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规定》,实行上门收垃圾。《规定》明确,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实行袋装收集、密闭式运输、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实行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地区的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应当装入垃圾袋内扎封后,按规定的时间放置在住宅门外,由环境卫生服务单位统一收集。(时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