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1996年,全省各级妇联和广大妇女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一、继续开展“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活动。根据全国妇联实施“巾帼系列行动”和省委提出的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1996年初,省妇联决定在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农村妇女中 开展“巾帼龙型经济”竞赛,进一步深化“双学双比”活动。从四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对竞赛的指导和推动。省妇联制定并下发了《黑龙江省巾帼龙型经济竞赛活动方案》, 并在嫩江县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黑河市、嫩江县妇联等一批依托加工、经销企业发展妇女生产专线的典型经验。二是强化了对竞赛的协调与服务。全年各级协调组织为参赛妇 女提供优惠政策15项,资金900万元,技术指导和培训220万人次。三是注重了科技培训与竞赛的有机衔接。省妇联协调省农牧渔业厅和省畜牧局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百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 ”科技培训活动,并举办了以推广十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为基层培训骨干300多名,全省各级妇联先后举办了2万多期各类新技术培训班,使80%的参赛妇女受到培训。 四是突出了扶贫重点。全省共扶持贫困妇女7万余人,有4.6万人脱贫,占被扶持妇女人数的64%。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了各级妇联直接参与的、具有妇女特色的“巾帼龙型经济竞赛”格局,以 种加销、养加销、采加销一体化经营形式牵动形成的巾帼龙型经济生产线达48条,新建“双学双比”基地1400个,吸纳妇女246万人,占全省有劳动能力妇女的40.1%,年创产值26.9亿元, 有效地推动了我省高效农业的发展。
    1996年,省妇联对“巾帼建功”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指导各地的“巾帼建功”活动围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下岗待业女职工再就业,以实施“巾帼成才”和“巾帼创业”为主线, 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在广大女职工中开展了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竞赛活动。二是重点抓了安置下岗女职工的工作。各级妇联在配合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积极提供了三 个方面的服务:(1)培训服务。据统计,全省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900多期,培训下岗女职工3万多人。(2)信息服务。许多妇联加强了与劳动部门、劳动中介组织及用工单位的沟通 ,根据用工市场的需求,指导、推荐下岗女职工选择新的就业岗位。哈尔滨市妇联发挥三级信息网络的作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市有千余名下岗女工被推荐录用。(3)政策服务。省 妇联与省总工会、省劳动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下岗女职工安置的意见》,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相继出台了为下岗女职工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的文件等。1996年,全省有近5万名下 岗女职工由妇联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实现了重新就业或走上自营自养之路,稳定了社会,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三是加快了“巾帼建功”活动向非国有经济领域的延伸。全省在265个专业市场和 个体摊区组织开展了以文明经商、优质服务、守法纳税、扶贫帮困为内容的“巾帼建功”活动。绥化、牡丹江、伊春等市地还开展了“手拉手帮带”活动,由女个体业者与下岗女职工结对子 帮助和带动下岗女职工进市场搞营销,实现了自我解困。
    二、以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妇女宣传教育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96年,全省加快了“巾帼文明行动”的贯彻实施。一是树立了一批弘扬“四 自”精神和我省“四大精神”的妇女先进典型。二是积极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省妇联与省委宣传部等八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文化下乡的通知》,对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 要求。全省有13.9万户家庭被评为县级以上的“五好文明家庭”。这项活动从单纯的文体评比活动,发展为注重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文明行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特别强调了家庭美德 教育,在引导家庭成员在处理夫妻、代际、邻里、国与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三是积极开展妇女读书活动。省妇联先后组织了“读史·资治·爱我龙江”有奖知识竞赛和 “年轻妈妈读书评比”活动,参与这两项读书竞赛活动的妇女人数分别达到5千人和10万人,使她们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正确育儿观的教育。
    三、贯彻妇女儿童法律,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1.省妇联协助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黑龙江妇女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各市地也相继制定出台了本地《妇女发展规划》,并分别纳入了省及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九十年代黑龙江儿童发展纲要》和《黑龙江妇女 发展规划》以及《九十年代黑龙江儿童发展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宣传。2.加大普法宣传和依法维权工作的力度。省妇联成立了帼联律师事务所,扩大了维权职业化队伍。同时制定了《 信访工作目标考核方案》,对全省的信访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各地通过信访窗口,及时发现侵害妇女权益的大要案,加大了参与打击的力度。其中巴彦县西集镇5岁女孩被强奸案、哈尔滨 市任松被毁容案、美籍华人被骗婚姻案等,都由于妇联组织的直接参与,得到了妥善处理。3.落实《培养选拔女干部五年规划》。全省78%的市地党政班子和90%的县级党政班子分别配备了 女领导干部,乡镇党政班子女干部的配备比例也达到了55.2%,比199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各地妇联干部也进行了交流,鸡西、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妇联主席先后被充实到主干线或政 府其他部门;一批优秀的女干部被选拔到妇联领导岗位,增强了妇联组织的活力。4.继续开展发动妇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地根据“严打”斗争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妇女 参防参治自治组织,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了对犯罪的举报和监督,并加强了治安巡逻、帮教劣迹和调处纠纷,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加强儿童少年的教育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了 《<九十年代黑龙江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方案》,并组织专家完成了对我省《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的中期监测评估。“六一”期间,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开展了走访慰问和 专家义诊、咨询活动。尚志市和哈尔滨市道里区作为全国第一批“三优工程”试点单位,荣获了全国“三优工程”先进奖。
    四、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1996年初,省妇联提出了健全组织、培训队伍、转变作风、活跃工作、强化实体的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各级妇联突出抓了四个环节:一是抓班子。省 妇联及各级妇联都注重首先把领导班子抓好。二是抓队伍。省妇联机关通过争创“文明单位”活动和组织开展“四好一满意”活动,促进了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服务意识的增强及工作效率的 提高。三是抓基层。省妇联召开了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和推动。各地按照《黑龙江省妇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加大了 对基层妇代会的整顿工作。全省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班子的比例达到91.6%,有10268名村妇代会主任达到了农民技术员水平,占妇代会主任总数的70%。还抓了城市各类横向妇女组织的 建立。全省已有团体会员363个,在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群众团体建立妇委会3121个,占应建数的95%,乡镇企业新建妇代会381个,个体劳协、专业市场新建妇委会147个。在全省开展了 “富系统、强自身”竞赛活动,全省县以上妇联已创办经济实体228个,全年共创收256万元。(姜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