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1996年全省上下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取得了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双重成果,实现了为“九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是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是:
    1.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6年全省粮食生产在春旱低温等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取得重大突破,总产量达到304.7亿公斤,增加45.4亿公斤,增长17.5%,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大牲畜、猪、羊、家禽存栏大幅度增加,牧业产值完成216亿元,增长15.5%。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总产值、利润和实交税金分别增长46.2%、27.3%和28.9%。
    2.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运输、邮电、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96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2396亿元,增长15.1%;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78.9亿元,增长9.4%。全省经济运行仍呈现非国有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有工业,轻工业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的特点。从产品结构看,高档轻工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投资类机电产品受宏观紧缩政策影响增幅缓慢甚至下降,原煤、原油等能源工业产品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121.8亿元,增长14.7%。全省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其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增长12%,增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业作为我省新经济增长点,出现了“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喜人景象,全年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25.9万人次,增长59.9%,旅游创汇7837万美元,增长29.3%。
    3.固定资产投资相对稳定,投资结构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3.2亿元,增长15.1%。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5.2%,高于基本建设投资增幅20.1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农业、能源工业和运输邮电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8.2%提高到51.9%。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加快,龙涤集团8万吨聚酯、哈尔滨供水三期、双阳河水库、西泉眼水库、中引工程、大庆石化总厂苯乙烯、聚苯乙烯、哈三电厂三号机组、莲花水电站第一台机组等全投或单投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我省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哈同公路、黑龙江化工厂改扩建、佳木斯热电厂、牡丹江桦林橡胶厂50万套子午胎等一批项目开始按新机制运行,收到良好效果。
    4.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82.3亿元,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商品类别划分,吃的商品占43.4%,用的商品占31.9%,穿的商品占21.3%。消费品市场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购物环境和让利销售为主要方式的商业竞争日益强化。商品零售价格经过持续三年高增长后稳步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1%,低于全国物价涨幅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9.2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增长率5.5个百分点。国家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弱了通货膨胀释放的压力,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供应充裕,有效地缓解了供需矛盾。
    5.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2%,支出增长16.3%,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96年国家调整金融政策,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了财政和企业的负担。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加,年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新增存款451.8亿元,比上年多增64.2亿元。在新增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占71%。1996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存款增加较快,居民储蓄存款增势有所减弱。新增贷款308.2亿元,比上年多增35.2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占83.7%,在投向上集中支持了有效益、有市场或有望扭亏的企业,并支持了部分危困企业走出困境;中长期贷款占11%,贷款结构有所调整,新增技术改造贷款20.7亿元,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由上年的36.4%上升到61.6%。基本建设贷款仅增加8.3亿元,同比少增0.4亿元。
    6.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利用外资步伐加快。1996年国家实施涉外税制三项重大改革,并调整了边贸政策,控制粮食出口。受这些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减缓,进口增加。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努力适应政策调整,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5.2亿美元,增长2.5%。其中,出口18.1亿美元,下降13.6%;进口17.1亿美元,增长27.9%,贸易顺差1亿美元。第七届“哈洽会”获得圆满成功,总成交额达到38.1亿美元。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亿美元,增长24.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9亿美元,增长55.1%。外商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农业开发、资源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老企业改造项目投资比重增加。
    7.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1996年各部门各行业把经济建设的难点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省启动了7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开发新产品165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19.8亿元,新增利税3.9亿元。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组建了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角。在搞好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引导科研机构向科技产业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乳业、大豆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部实行并轨,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进一步扩大了自费生比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70%以上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95%以上分配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东北农大和哈医大等6所高校通过了国家和部门“211”工程预审。广播电视重点完成了6个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建设,提高了播出质量。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325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2元,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5‰。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1996年全省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为199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企业困难突出。1996年全省经济效益滑坡的势头有所减缓,但仍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价格改革引起成本上升较快,工资成本刚性增长及企业设备陈旧落后造成了产品成本的提高。二是产品缺乏竞争力,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企业改革滞后,经营管理粗放。四是经济结构调整迟缓。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流通不畅问题突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大江大河的控制性工程比较薄弱,进一步实现粮食增产,建设全国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3.外贸出口困难。1996年出口持续下滑,全年出口下降13.6%,1997年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外贸出口下滑除受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影响外,也反映了我省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长期以来,外贸企业享受国家亏损补贴、出口退税和较低的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不完善。外贸企业只有切实推进两个转变,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
    随着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照国家计委的统一部署,几年来,我省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新上项目采用新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6月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实施方案》,各地市和省直厅局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工作计划,从全省看,面上的工作已经铺开。省计划委员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已经开始把实行法人责任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日常工作中,一是继续宣传推广哈同公路经验,主要是采用新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资金筹措、建设管理、投资运行以及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并承担债务风险;按照市场公开竞争的原则,全面推行招投标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项目监理制。经过积极运作,哈同公路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这在我省公路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哈同公路建设通过全面实行招投标,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原工程预算14.6亿元,最后总有效合同价为11.07亿元,比预算减少了3.53亿元,降低24.2%。关于哈同公路经验的大型报道,在《中国经济导报》上连续四天头版头条刊载,经田凤山省长批示,又在《黑龙江日报》转载。1996年11月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重点建设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介绍,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二是加强对建设项目采用新机制的指导和监督工作。1996年,对黑龙江化工厂改扩建项目从研究法人责任制工作方案、组织土建和安装工程的招投标到一些具体问题都进行了跟踪指导和监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调查报告,在全省计划会上印发,得到省领导和与会同志的肯定。黑龙江化工厂是继哈同公路之后,又一个用新机制上项目的好范例。(李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