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村财源建设

  一是实施土地资本经营。由县级政府组织,财政集中投资,通过竞价发包的形式,开发国有宜农荒原,收取的租金增加了县级财政收入,同时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和粮食产量。自1996年在 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以来,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5090万元,支持21个县开荒34万亩,其中当年播种7万亩,增产粮食1750万公斤,增加县级财政收入5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300万元。此外 ,还为解决当地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门路,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将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组成 集团,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农业向社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5年开始实施以来,省财政共安排150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了佳木斯的冬梅豆粉和伊春山野菜集团等6个 试点项目,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远销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发展“一县一品”效益型农业。即以农 业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为重点,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运用资金导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前景好、效益好的名、优、特产品。在双城、安达和绥化三市试点后,已在全省建立了22个 效益型农业示范县,省财政为此投入3000万元资金,重点发展了东宁的苹果梨、桦南的白瓜子、木兰的肥牛、双城的奶牛、望奎的瘦肉型猪等24个种植业和养殖业名、优、特品种,并形成了 一定规模,同时带动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实现科技资金一体化。以支持农业科技开发、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资金跟着科技走, 实现资金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重点支持了科研单位建立粮食等种子繁育、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制、引进国外大畜优良品种和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四大系统及10个试点县的社会化服务体 系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还重点支持推广了《绿色证书》制度,强化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陈佩钢 营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