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1996年全省农业生产在严重春旱和诸多不利自然条件下,夺取了全面丰收。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79.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046.6万吨,比上年增加454.1万吨,增长17.5%,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水稻总产636.O万吨,比上年增长35.3%;小麦总产329.5万吨,增长15.0%;玉米总产1445.O万吨,增长19.2%;高粱总产65.5万吨,增长36.5%;大豆总产413.5万吨,比上年减少8.5%;薯类98.6万吨,增长20.9%。经济作物中,除烤烟增产外,油料、亚麻、甜菜均呈下降趋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0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2.5%;农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2.1%;农业总收入1314.6亿元(现价),增长7.3%;农民人均收入2182.9元,比上年增加416.9元。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农业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黑龙江省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来抓,特别是省委做出的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同时,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力度,清理农村经济,于年初下发了“关于制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约法三章”,把不合理负担压下来。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省共清理出各类不合理负担311项,金额2.88亿元,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农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三清四建”活动,促进了集体经济巩固壮大。加强了农业法制建设,农业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依法加强了对承包合同和种子、化肥、农药等市场的管理。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各地深入开展农业三项技术革命,规模推进十大重点技术,采用丰收计划、集团承包等形式,组织米、稻、麦、豆四大主产作物高产攻关,使各项技术覆盖面达到2133.3万多公顷次,比上年增加133.3万公顷次,农业贡献率由10年前的36%增加到42%。地膜覆盖的白色革命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仅玉米保护地栽培和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技术的扩大推广,就占上年增产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96年全省农业生产投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民自筹资金达到84%。化肥施用量达到430万标吨,比上年增加35万标吨。由于深入开展耕地培肥计划活动,农肥施用量达到1.78亿立方米,秸杆、根茬直接还田面积达77.2万公顷,使土壤肥力状况有了改善。在抗春旱、保春种过程中,全省共打抗旱新井97906眼,其中大井22541眼,相当于建国以来打井总数的一半。坐水种面积由100万公顷增加到166.7万公顷,旱灌能力由20万公顷增加到30万公顷。
    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省委、省政府于年初制发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产业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全省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和途径。在粮豆薯、乳肉禽、糖麻烟、菜瓜果、林山特、草苇、矿业、土特产、中草药、建筑材料10大主导产业上寻求突破。重点扶持100户省级龙头企业,实施100万吨大豆和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工程,建设200个区域特色鲜明、具有产业化载体功能的小城镇。在100户企业当中,省政府又根据不同行业,确定了11个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建设。(陈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