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界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其中有四个方面的成绩更为突出:①国有企业改革;②乡镇企业的发展;③农业强省的建设;④农村市场的发育。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学界的焦点问题,受到长期重视。如果说此前的研究偏重理论创造和逻辑推断的话,1996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就更重视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其中有影响的观点主 要有: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突破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和庞大的官僚机构形成的“三位一体”的互相共生的权力网和利益主体(熊映梧:《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国企改革>,湖南出版社1996年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新思路与对策》,研究报告1996年);对股份制经济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应引起重视,如股份制是私有制、发股票就要上市、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必有利、职 工持股可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以“集团公司”“总公司”作为企业集团顶部等,都会误导企业改革的深化(王慎之:《股份制企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1996年);关于国有企业的国际比较 ,发现对国有企业弥补市场缺陷、充当宏观政策工具和财政收入来源的必要性的传统看法不能被证实,事实上在上述几方面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替代”关系(孟 庆琳:《国有企业的国际比较》,《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
对乡镇企业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有影响的成果。例如,乡镇企业当前已经进入到过度竞争的新阶段、过度竞争迫使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乡镇企业向具有相应比较优势的中西部转移,但 中西部地区谁能争得替代东部的地位,取决于其“行业中心市场”的发展速度;在黑龙江省的“乡镇企业”群中,农民企业家的私营企业因其有“产权”优势,已成为一支“生力军”甚至“ 主力军”,但这支经济力量的健康发展已受到农民企业家的“素质”限制,地方政府对此提供“公共教育”的长期收益将十分可观(王朗玲:《黑龙江农民企业发展状况分析》,《经济增长 探索—农业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建设农业强省是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为黑龙江“九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讨论。其中主要的观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探索—农业篇》一书中:从长远看,黑龙江最大的一 张王牌是农业,“龙江模式”应是“北大荒模式”(熊映梧);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途径是农业产业化(杨玲等),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商业化、知识化 、服务化、规模化和综合发展化(臧红雨等);要实现这些条件必须推进本省经济的“两个转换”(白连成、周春来等),其中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前提条件(郭维和、崔东华等)。
对农村市场的发育问题的研究沿着“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线索展开。建设农业强省就必须发展农村市场,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发育市场的根本,因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就成为实 现农业强省目标的“当务之急”(杨德录);农民闯市场,首先要就地取“财”,利用黑土地的优势建立“有根市场”(冯彦勤);建立“龙”形产业,可以一头连结市场,一头连结基地和 专业户,克服农产品的分散供给和集中需求的矛盾;供销合作社应加快经营体制改革,在农产品的购销中发展合作制、联营制、代理制和利润返还制等多种业务创新,为农民进入高层市场如 期货市场、批发市场等提供便利渠道,克服农村市场浅层发展的弊病(朱汉伟、王秀珍等)。我省城乡市场已吸引一大批农民进入市场,但发展水平仍不高,原因主要有:农业仍受政府的制 约和限制,市场空间相对狭小;农民的市场知识跟不上市场发展,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尚不完善,不能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足够多的信息和风险回避机会;政府保护不力,损害农民 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市场中大量存在;农民自身组织力量薄弱,进入有组织的高级市场受到阻碍(冯胜利,王清海等)。上述观点均引自《经济增长探索—农业篇》一书。
经济学除了在上述焦点问题取得的成果外,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也令人瞩目。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对落后的地方,即使具有雄厚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也避免不了经济发展长期 低效运行和相对滑坡的“黑龙江现象”(刁乃侠:《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黑龙江现象》,《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发展经济就不能不承担保护环境 与发展生产力的双重任务(刘世佳等:《论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协调发展》,《学术交流》1996年第4期);黑龙江省的经济因“地区分立”倾向导致封闭、内向的地区孤立发展和整体优势不 足的局面,,因而克服“地区分立”、建立“地区合力”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陈乾等:《地区合力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交流》1996年第6期);人们对 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许多具有本质意义的“逻辑悖论”,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导致政策混乱(朱荣科:“论经济悖论”,《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庆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