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概 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有两脉渊源:一脉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长征后到达延安改为中国医科大学,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到达黑龙江省兴山市(现鹤岗市),更 名为兴山中国医科大学;一脉是1926年9月由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伍连德博士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后扩建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于1946年并入兴山中国医科大学。1949年由兴山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分校组成今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附设:基础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三所临床医学院。1996年,全校有教职工64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5170人,正高职人员487名、副高职人员731名,中级人员2375名。学校有在校学生6323名。设有12个专业。现有49个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点、12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药(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哈医大是黑龙江省医疗服务中心,有3所附属医院,床位3134张,年门诊量达125万人次。同时,为学生课间及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
招生与分配 1996年,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600名,硕士研究生125名,博士研究生21名;按要求完成招生计划。1996年,学校共分配本专科毕业生519名,硕士研究生117名(含7年 制学生),博士研究生14名。
科研工作 近年来,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995年,流行病学专家杨建伯教授经过30年研究,揭示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悬疑了150年的大骨节病病因,填补了国际空白。尤为突出的是在 脏器移植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1月间,第二临床医学院成功地完成了三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其中一例为原位全心移植),三位受术者生存质量均非常好。 1992年4月26日的受术者在术后第三年喜得“千金”。1994年的第二例受术者于术后一年零八个月登上了万里长城。1995年11月的同种异体原位全心脏移植手术为我国首例。
1996年,获得科技进步奖7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8项,省教委科技进步奖23项,省计生委科技进步奖2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 17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科研专著10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0余篇。
对外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同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5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进行国际交流。派出访问学者、留学人员460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讲学300人次 。邀请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专家300人。(邵春晓 马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