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索长有 1938年7月生,大专学 历,中共党员,1958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 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副书记: 汪光焘 杨国俊 董克勇 孟广遂 程道喜 淳于永菊(女) 欧阳庆林 市人大主任:王人生 副主任: 杨景苏 李兆江 盛祖宏 洪企鹏 张英达 齐智荣 高树文 赵文彬 市 长: 汪光焘 1943年6月生,研究生 学历,中共党员,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1月 任现职。 副市长: 朱胜文(至1996年10月) 富亚洲(满族) 岳玉泉 方世昌 张松岭 杨景德 尚玉金 张振藩 陈云来 李 进 市政协主席:程道喜 副主席: 范鹏绪 王修瑞 曹慰农 梁彦德 王 权 王永生 王述纯 隋景山 国隆亭 伍增荣 (女) 杨 林 杜 迥 谢英梅 (女)
    【概况】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4.4%、14.5%和1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38亿元,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为实现“九五”计划开了个好头。
    农业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7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16%。粮食生产连续7年夺得大丰收,总产量达84.5亿公斤,增长14.5%。畜牧业实现总产值44亿元,增长22.6%。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进一步确立,投入农业资金36.6亿元,增长33%。西泉眼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大砬予和永发水库工程完成年度计划。开发复垦土地1.6万亩,建设农业开发小区26个,改造中低产田105.2万亩。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流转机制,拍卖“五荒”335万亩,草原、水面承包达143.5万亩。植树造林5.3万公顷,超计划13%,初步建成了环城防护林带。
    工业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多渠道增加企业资本金,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建立减人增效机制,分离5所企办学校,126个福利单位面向社会独立经营,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16万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分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改革与改组结合,北燕集团等7户优势企业兼并了模具厂等7户劣势企业,促成了“三九”集团对龙滨酒厂的跨地区兼并;化工总厂等6户市属企业依法实施破产,5户企业完成破产预案准备工作。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新组建工量具、客车等10个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公司法》规范现有股份制企业,并新组建30户。机械、纺织、轻工3个行业主管局实行转体改制,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完成技改投资26.08亿元,竣工项目38项。投资35亿元的高精铝板带材和投资21亿元的4G1发动机项目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基本框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城镇职工和个体组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办法》。实现工业总产值443.3亿元,增长18.1%,其中,重工业完成228.7亿元,轻工业完成214.6亿元,分别增长13.7%和23%;非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52.5亿元,增长29%。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3.78个百分点,完成了省、市确定的减亏、控亏指标。
    第三产业
    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45.7%。组建和完善了工百、饮服和康安集团,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建立了百户商业、粮食便民连锁店,粮食经营实行了“两线”运行,物资系统扩大了代理制试点,恢复供销合作社民办性质改革在城乡同步推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5亿元,增长20.2%,其中,非国有商业实现零售额232.3亿元,增长26.1%。大型批发市场建设进展加快,三棵树中药材市场通过国家验收并开业,江南春大厦、和平商城等大型零售网点投入使用,旧物交易市场开始起步。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增长45.6%,旅游外汇收入增长67.5%。金融机构发展到1420家,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7.9%和19.6%,完成了城市合作银行筹建工作。
    对外经济贸易
    实现进出口总额8.3亿美元,增长1.5%。加强对俄经贸研究,提出了重塑对俄经贸优势的方向和重点,对俄贸易由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转变,国有外贸企业亏损额下降。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9户,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增长4.5%。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5亿元,增长6.5%,税收2.88亿元,增长37.1%。达成横向经济联合项目451项,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总成交额25.7亿元。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哈洽会”和上海、广州商品交易会。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内陆铁路货运口岸试点城市。
    非国有经济
    乡镇、区街企业分别完成总产值413亿元和51亿元,增长57%和54.4%。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总产值37亿元,增长40%;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晋升为国家级示范区。三资企业实现总产值80.6亿元,增长25.2%,出口创汇1.56亿美元,增长4.6%,涉外税收4.3亿元,增长72%。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和营销额分别完成54亿元和272.8亿元,增长70.5%和75.2%。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4.8%。
    “科教兴市”
    以“科教兴工”、“科教兴农”为重点,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8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124项,星火、火炬计划各21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2项,微机推广应用计划20项。取得科技成果1100项,其中国际水平194项,国内先进水平704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2.5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1亿元,增长11%。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56.44%人口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7个区和3个县(市)通过了省“两基”验收。制定并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办学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市属高校调整联合方案。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5.3万平方米。师专建设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城乡建设 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完成了红博工程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建成了中山、聚兴人行天桥。全面启动马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工农水库水源大坝、污水截流管线、东直桥样板段和污水处理厂等一期工程完工。哈站前广场和马家沟机场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城区软硬覆盖60万平方米。新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21条,更新公交车辆100台。全年竣工住宅面积4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市区2.1万户动迁居民回迁进户,为5094户住房特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实行住宅建设新机制,兴建30万平方米红旗住宅试点小区,14片危房棚户区的6000多户居民乔迁新区。竣工农村住房247万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成效,被评为全国房改先进城市。清理整顿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市场,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建设案件。综合治理水、气、声、渣污染项目130项,关停、取缔15种、53家污染严重小企业。进行垃圾收集和清运方式改革,46万户家庭和146个市场摊区实行垃圾袋装化管理。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市复查。
    社会事业
    开展“立宗旨、当公仆”和创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及“货真价实满意店”等活动,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推广服务承诺制度。连续3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举办了第2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12届哈尔滨冰雪节和庆祝哈尔滨市解放50周年活动,哈夏音乐会向全国性音乐盛会迈进。圆满举办了第三届亚冬会,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在世界、亚洲和全国重大赛事中获金牌44枚、银牌24枚、铜牌16枚。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市中医院竣工可交付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
    人民生活
    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城乡人民群众关心的8件事。通过多种渠道安置和分配5.1万人就业。职工年均工资4605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2478元,增长1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19亿元,增长27.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5.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7.01平方米增加到7.42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69平方米。市区电话普及率提高到21.3%。
    【地市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市】  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11月,原松花江地区与原哈尔滨市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市。省委决定组建新的哈尔滨市领导班子。新的哈尔滨市土地面积565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637平方公里、建成区15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935.32万人,其中市区323.53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420.89万人,农业人口514.43万人。新的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面积和耕地面积在全国占第一位,人口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五位。
    【成功举办第三届亚冬会】  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于2月4—1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盛会开幕,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王致开幕词。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8名运动员参加了8个项目的正式比赛和1个项目的表演比赛,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均列各参赛代表团之首。哈尔滨市运动员获3.25枚金牌、1枚银牌和4.9枚铜牌。
    【隆重庆祝哈尔滨解放50周年】  4月28日,全市各条战线的6000余名代表云集在哈尔滨冰球馆,隆重庆祝哈尔滨解放50周年。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界人士、群众代表及解放后曾担任过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参加了这一盛会。同日,哈尔滨日报社发起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哈尔滨一日”摄影大赛,上千名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捕捉生活美好瞬间,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第23届“哈夏会”成为全国性音乐盛会】
    7月18日,第2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在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隆重揭幕。本届音乐会是文化部首次与地方城市联合举办的音乐盛会,规模空前。7月18—31日,中央文艺团体和各省、市及哈市的参赛参演人员达2500人,共演出20台52场节目。由《新晚报》组织发起的“庆‘哈夏’、花车游、狂欢夜”活动吸引了全市百万人上街观看。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映音乐会实况,这在“哈夏”音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国内各报刊刊发报道近500篇,称赞23届“哈夏”音乐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是弘扬并普及高雅艺术的成功举措。
    【西泉眼水库主体工程竣工】  这是哈尔滨市建国以来兴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于10月16日竣工。水库位于尚志、五常、阿城三市交界处,距哈尔滨市100公里,是哈尔滨市“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经过5年施工,建成了长400米、高28米的拦河坝和由溢洪道、输水洞、电站组成的水库枢纽,截断了阿什河水,使180万居民、1万公顷农田免遭水患。水库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22.7万亩,可年发电530万度,每年可为哈尔滨市提供高质量居民饮用水1亿立方米。
    【重新编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  经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市,新的哈尔滨市在原松花江地区和原哈尔滨市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并经市十届六次人代会审议通过。新编规划本着发挥地市合并的综合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思想,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大都高于或等于原地市规划叠加的水平。到2000年,随着地市合并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衔接和有机融合,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城乡经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按照现代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为下个世纪初经济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力推进城市道桥建设】  针对城市建设资金十分紧缺的实际,以改革城建投资体制为主攻方向,突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办的旧框子,一年内吸引社会资金2亿多元,投入红博一期工程和三座人行天桥建设。完成了红博一期工程地道桥工程,并于10月末竣工通车;中山路、承德街、景阳街三座人行天桥工程按计划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两项工程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的目标。
    【马家沟综合治理工程首战告捷】
    1996年,市政府投资6400万元,拉开了综合治理马家沟总体战的序幕。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完成工农水库大坝土方和部分砌筑工程,污水截流工程完成管线顶进8.2公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太平区样板段建设任务;污水处理厂工程也全面启动。
    【推行住宅建设新机制】
    以解决危房棚户区居民居住问题为重点,对住房供应方式、住房建设投资体制、住房建设运作方式和加快房改进程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政府组织、政策引导、个人出资、新区购房、产权归己、旧房交拆的住宅建设新机制。通过给予优惠政策、控制售房价格等办法,调动居民购房积极性,六个区共动员危棚户区居民6000户易地到新区全产权购房。同时在城市新区开工建设了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红旗住宅试点小区,实现了住宅建设与房改结合,一步到位;住房生产与消费结合,紧密衔接;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同步运转,探索出了综合性改革、全方位推进哈尔滨市住宅建设与供应分配的新方法。(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 杜兴国 孟祥荣 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