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地区

  地委书记:赵洪彦 1944年1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1996年3月任现职。
    副书记:马 德 任万东 李广福 李洪超
    人大工委副主任:李清光 骆岩生
    行署专员:马 德 1949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1996年11月任绥化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副专员:张建发 姚明远 张文明 孙 毅
    政协工委副主任:焦殿君 郑 敏 王福春
    【概况】
    1996年,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25.7%和24.6%。
    农业
    在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又获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74.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6.1%。农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畜牧业产值80亿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7.4元,比上年增长4.8%。全区畜禽总量达3902万头(只),其中出栏肉牛47万头,生猪300万头,羊55万只,家禽350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5%、6.8%、4.4%和3.2%。
    工业
    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118.2亿元,市县属工业总产值完成78.6亿元,预算内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8.6亿元,销售税金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31.7%、18.3%和16.7%。盈利企业盈利额达到4900万元,比上年增加36.4%。
    财贸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外贸出口供货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实现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零售物价涨幅控制在4.7%,比计划降低了5.3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全区财贸企业继续在深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国有商业的618户企业,有20家实行了股份制,442家实行了国有民营,对30户企业实行了拍卖,破产8户,兼并2户,18户企业实行了一企多制。批发企业实行了剥离重组,组建单体公司,由37户裂变为87户。全区国有商业外埠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3%以上,财贸企业还坚持主营副营并进,积极寻找新的经营门路,挖掘现有场地、库房、人员潜力,实行种、养、加一起上,国有商业副营项目有130个,收入5000万元。
    另外,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牵动作用日益增强。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243.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个体工商户达到18万个,比上年增长25.5%。私营企业达到2500户,比上年增长61%。
    科教文卫及社会事业
    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4.6%。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又有新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和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城乡建设总投资突破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房砖瓦化率达到3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公路网化建设有较快发展,共铺二级路面104公里,三级路面98公里。全区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实现167亿元,超年度目标90%,新铺装高级、次高级道路27.4公里,新建排水干线21.6公里,供水干线21.2公里,分别超年度目标37%、44%、41.3%。日供水能力达到23.57万吨,均超过年度目标。各市县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新编制详细规划522.9公顷,比年度目标增加1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1平方米,城市新建住宅61.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85平方米。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31项,实施国家、省两级科技攻关、火炬、星火计划项目53项。农业重点推广了23项高产增值技术,提高创收19亿元。工业重点推广了20项高新科技技术,产值和利税相对增加了一大块。全区国有工业企业共研制开发各类新产品172个,比计划增长11%,增加产值2.7亿元,其中有4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6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24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区10个市县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行列。116个乡镇在60%的农村人口地区通过普九验收。
    【农业异地开发】
    全区异地开发总面积已达150万亩,其中水田130万亩,旱田2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17%和100%。开发区域四面拓展,发展到5个农场局的30多个农场和十几个市县,覆盖了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开发领域逐步延伸,已由单纯的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加工业延伸,利用异地的山、水资源,养牛、养鱼,对生产出的粮食就地进行深加工等。全区共有154个乡镇、829个村、13393户、34613个劳动力、63441人从事异地开发。开发效益明显,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粮食总产可达5.5亿公斤,实现产值9亿元,可获纯收入3亿元。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全区已为14.6万名参险职工建立了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占参险人数的83%,全年收缴养老金10467万元,收缴率为100.7%。全年应拨付退休费9486万元,实际拨付9901万元,拨付率为104%。全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1738户,职工177399人,离退休35580人,参险率分别为98.5%、99.1%和99.6%。全区共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94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70%。开展了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共收缴工伤保险金74.6万元,支付工伤保险费7.55万元。
    【市场体系培育】
    一个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培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在全区已初步形成。全区各类市场达387处,集市贸易成交额8.6亿元,市场建设投资已达2200万元,市场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绥化市的果菜批发市场、庆安优质米批发市场、肇东玉米、宋站奶牛、昌五羽绒、望奎瘦肉型猪、庆安木制品等专业市场以及望奎15公里瓜菜等季节性专业批发市场,都是规模逐步扩大,功能逐渐配套,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公路网化建设里程继续延伸,新建改造公路185公里,其中二级路面104公里,占56.2%,为如期实现全区网化建设三年规划奠定了基础。公路养护水平有所提高,好路率达到30.9%,综合值达到50.5,分别比计划提高10.9%和18。规费征收大幅超额,在积极支持汽车养路费征收的同时,运输管理费和客票附加费征收共完成1079万元,地方养路费征收完成2319万元,分别比计划增收37.1%和54.6%。交通企业困境开始缓解,亏损面逐渐缩小。
    【加快基地建设】
    1996年,绥化地区加快了基地建设步伐。全区玉米、水稻、蔬菜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4%、13.6%和10%,蔬菜生产专业村屯达到1380个。以养牛、养猪为主的牧业小区已有427个,一条街2207条,各类家庭牧场1.8万个,养畜养禽专业户17万户,分别增长31%、54.7%、22.2%和15.6%。畜禽饲养量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全区各类作物保护地栽培面积达767万亩,比上年增长39.2%,玉米大双覆面积达到236.6万亩,育苗移栽面积13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300%。牧业生产广泛推广五项综合配套技术。全区乡镇企业引进各类具有较大科技含量的项目219项,开发新产品130种。
    全年绥化地区大幅度提高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总投入资金达到50.02亿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乡企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4.4%、8.5%和18.2%。在严重春旱面前,全区共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亿元,新打大小机电井31766眼,新增水田面积18万亩,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方3850万立方米,成为抗旱夺丰收的保证。全区新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831个,比上年增加了63%。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绥化地区开展了以建设乡镇教育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以“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重点,以服务农村经济为宗旨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全区不但形成“科教兴农”的共识,而且教育思想、观念和体制得到转变并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农科教由种植业上的结合向乡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发展,县、乡两级结合向县、乡、村三级结合延伸,由推广新技术向高科技应用方面发展。绥化市腰房村小学成功引进了马铃薯茎尖分离脱毒育种高新技术,使当地村域经济获得成倍增长。二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区乡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已发展到100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50%,为实验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开展多种办学形式。中小学普遍引进职教经验,实行“一校带一村、一生带一户”和“跟踪教育、跟踪服务”的办法,在农户、农民中培养实用人才。开展多种办学形式的学校已达45%。这些学校每年还为农村培养近万名初、中级农业技术人员,每年培训农民达100万人次,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掌握实用技术,新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全区已形成县、乡、村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群体。四是充分发挥“三田一园”的作用。“三田一园”的作用由校内向校外辐射发展。全区各中小学的“三田一园”已变成了当地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的承包田、实验田、决策田和指挥田,还成为面向农民开展培训、推广、咨询和服务的示范田。五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全区农科教结合形式主要有以职教中心、中小学校、实验和示范、开发项目为依托,在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发展村域经济、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产品开发、土地开发等方面相结合,从而使农科教结合向纵深、广阔的领域发展。(绥化地区行署办公室 李景春 孙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