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台河市

  市委书记:艾 和 1942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11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 弛 王宝秀(女)徐衍民
    市人大主任:刘墨林
    副主任:宋喜林 周纯昌 刘 彤 衣木生(女) 白 羽 王殿生 吕广和
    市 长:张 弛 1948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5月参加工作,1996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姚风鸣 邹 闯 贾文涛 郐 君 蔺文彬 纪甲文
    市政协主席:张贺荣
    副主席:高学仲 阎木森 刘文泗 闯 毅 马金录 李云阁 陈建明 张景儒 路学洙
    【概况】
    1996年作为“九五”第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衔接平稳,起步坚实,运行良好,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既定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出“八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4.2个百分点,比“九五”计划年均增长幅度高1.3%。工业总产值实现20.3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4.4%。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6.3%。原煤产量1500万吨,同比增长2.9%。粮食总产突破4亿公斤大关,达到4.15亿公斤,同比增长20.3%,纯增0.57亿公斤。农业总产值实现6.1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15.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6.9亿元,同比增长35.8%。物价涨幅控制在5.1%。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41.3%;支出2.77亿元,同比增长21.4%。社会各项存款余额3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3亿元和6.6亿元。全市出口创汇368.2万美元,同比增长近1.5倍。共引进境外、域外各类资金4028万美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年均收入274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450元,分别增长24.4%和19.6%。
    第一,从缓解现实困难人手遏制波动和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重点缓解地煤运输“瓶颈”制约加剧、资金紧张困扰严重、停产半停产企业回拉大三个突出问题,工业生产回升加快。全年工业增长幅度比7月份波动期谷底的6.1%上升了7个百分点。抓市场启动和政策扶持,历时近两年的畜牧业滑坡出现好转。市财政拨款156万元,用于保护价收购存栏肥猪和重新启活市食品加工厂扩大冷藏加工量,有效地拉动了市场回升;适时出台了25条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畜牧业进一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畜牧业产值达1.52亿元,同比增长13%。对乡镇企业前7个月发展速度放慢和商贸企业低速徘徊问题,均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快了增长和复苏,乡镇企业四项指标增长幅度均在52.7%以上;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贸易同比增长1.8%。
    第二,着力触及和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出现转机。工业方面,完成了自1994年就着手进行的23户企业破产任务,共甩掉债务包袱6167万元,其中有3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起死回生。确定和实施了20户重点企业会诊工作,已进行的9户企业都收到了程度不同的效果。结合公开选聘、委托经营,调整充实了9户企业领导班子。通过学邯钢、抓扭亏,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地方工业企业实际减亏3400多万元。农业方面,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培育8个市级龙头企业,带动12个种植业生产基地、11个养殖小区和3个扇型养殖带的发展,以及9条产业化链条的初步形成。财税方面,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工商税收5年翻一番,实现2.24亿元。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了较大的动作。商贸系统巩固零售企业国有民营成果,对批发企业进行剥离,组建单体公司,经营情况有新的起色。
    第三,继续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不断增强。新上项目步伐加快,七台河大电厂、超低灰煤制备活性炭和生物饲料项目都得到很大进展。地方工业完成石油助剂等7项技改项目,新增产值6940万元,创利税1296万元。国有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已达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个体私营企业产值营业额实现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已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着手培植。
    第四,坚持区域整体推进、一体化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化优势程度有新的提高。矿务局煤炭工业产值完成7.7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拉动全市工业增长速度上升了3.9个百分点。勃利县粮食总产3.5亿公斤,为七台河市以占全省1.1%的耕地面积、实现占全省近1.4%的粮食产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产值同比增长7.1%,拉动地方工业上升了4.1个百分点。
    第五,抓薄弱环节实施专项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的发展步子。建筑市场整顿成果突出,私建滥建得到控制,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加强。铺装道路7940延长米。城市供水的水质、水量明显提高,供水能力由过去的月供水3次10小时增加到连续供水18小时,由过去的供水5万吨提高到7万吨,新增用户3000户。城市排水、排污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明显改善与提高。环境保护和整治不断强化,对桃山水库饮用水源污染、“小土焦”污染和烟尘排放超标准锅炉进行了有效治理。依法管理城市工作得到改进。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和假冒伪劣,商品市场秩序开始好转。以“严打”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秩序趋向稳定。城市交通管理有明显加强。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30%,抗塌陷研究与实践居全国领先地位。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毕业及格率分别达到97.8%和81.5%,为国家输送专科以上新生676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2%。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成功地举办了省东部七城市艺术节暨第三届山湖节。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县以上医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8.2%,治愈好转率达98%,大骨节病在全省第4个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农村边远山区缺医少药问题得到缓解。计划生育率95.3%。体育工作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
    【环境保护和治理】
    七台河市制定了《七治河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确定并实施了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的“碧水工程”、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的“蓝天计划”和以塌陷区生态治理改造与农业生态建设为内容的“绿色工程”三项重点工作,加大环保执法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市长环保目标考核评比中,七台河市被评为先进市。
    【工商税收突破2亿元大关】
    从年初开始就狠抓税收进度,加大征管力度,确保收入及时征缴入库。工商税收5年翻一番,由1991年的1.02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24亿元,实现了连续25年超收;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3亿元,实现了连续13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了较大.动作。在预算外资金所有权、支配权“两权”上收和财政专户存储、收支两条线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建立了由财政直接领导的行政性收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用预算外资金抵顶预算支出,完善了票据管理,杜绝坐收坐支,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年扩充地方可支配财力700多万元。
    【地方病防治工作】
    60年代初期,七台河市是黑龙江省地方病的重病区。80年代末期,克山病、布病虽然得到控制,但大骨节病和碘缺乏病仍呈分布广、病情重、危害大等特点。当时由卫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大骨节病和碘缺乏病基本覆盖三区一县。全市大骨节病患病率为10.5%,碘缺乏病患病率为7.8%,重病区高达17%和12%,全市有15万人口分布在病区。面对这一令人痛心的现状,历届政府始终坚持“消除疾患,造福百姓”的思想,把地方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并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制定专项规划,以“巩固老病区防治成果,控制重病区新患发生,全面降低患病率”为主攻方向,不断改进和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收到明显成效。大骨节病目标人群患病率已由“七五”初期的15%下降到1996年末的1.2%,比省要求的控制指标低3.8个百分点,1995年经省专家组验收已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碘缺乏病目标人群的患病率也已由“七五”初期9%控制到3.1%,比省规定的患病控制指标还低1.9个百分点。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1996年,全市认真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初步掀起热潮,业余训练水平逐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显著,获全省、全国比赛金牌21枚。为国家培育和输送了一批冰上体育人才。继张杰、杨扬之后,一大批体育新秀脱颖而出。由于成绩突出,七台河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亚冬会贡献奖”,被国家体委授予“冬季运动项目贡献奖”和“体育事业贡献奖”。由该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杨扬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短道速滑团体赛和第十六届世界短道锦标赛,共获金牌2枚,银牌1枚;破1项亚冬会纪录,破1项世界纪录。(七台河市政府办公室 秦 庆 高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