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牡丹江市

  市委书记:沈玉成 1949年10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任现职。
    副书记:宋恩华 李春一 王维丰
    市人大主任:刁家运
    副主任:鞠 彪 高振元 李培双 周家斌 王成交 张秉臣
    市 长:宋恩华 1952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n月任现职。
    副市长:王子芳 杨锡春 房淑敏 黎金城 白亚光 李朝瑞 关庆波
    市政协主席:郑宏运
    副主席:秦 昊 徐秉华 孟泽民 陈树声 周长吉 付宝田 刘鸿田 马广荣 杨宝龙 马志国 张世瑞
    【概况】
    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登上新台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提前四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增加值完成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22.7亿元,实现利税1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4.5%。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25.6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6.7%;农村经济总收入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粮食总产量127.2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城乡市场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集市贸易成交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涨幅控制在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区街经济实现产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8.39亿元,经营额5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28.3%。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市财政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9.1%,连续15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工商税收15.1亿元,比上年增长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3.6亿元,比年初增加30.7亿元。公路货运量完成1214万吨,周转量完成4.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15.7%;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4亿元,比上年增长51.6%。项目年活动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比上年增长3.7%;40个技术改造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新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改革发展较快。14户国家、省、市、县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相继进入实运转,石化集团股票成功上市,实现了本市股票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新组建了水泥、建工和制药三个集团,聚合企业21户,资产17.5亿元;完成改制的小企业有548户,占适合改制企业总数的55.1%。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劳务市场全年安置就业人员27.3万人;房产、土地市场实现交易额2.1亿元;金融市场融资总额7.3亿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和拨付率分别达到87.8%和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的村和农民分别达到67.9%和21.6%}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和企业分别达到98%和96%,救济率达到100%。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五荒”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乡镇六站和村级综合服务室80%以上达到了“五有”、“五到户”标准。机构改革快速推进。推行公务员制度在市、区直机关已全面入轨,县(市)、乡(镇)也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层次有所提高,对经济发展的牵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新审批三资企业59户,合同利用外资50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出口创汇4283万美元,边境贸易履约额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实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2个,项目资金2445万美元,输出劳务2172人次。对外交往继续扩大。新与四平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17.1万人次,外汇收入1160.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83%。对外开放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争取,国际航空港、牡丹江至乌苏里斯克公路运输延伸已获国家批准,国家经贸部赋予牡丹江市全方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权,批准成立外派劳务培训中心;有对外经贸权的企业已发展到38户;牡丹江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辖县(市)均享有外贸经营权。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市用于市政建设投资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市瞩目的煤气工程初步建成,已向4000户用户折合8万户居民用量的用户供气。全市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5900万元,比上年增长47.5%,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先进市称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32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58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5103元,比上年纯增1173元。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17.5平方米。全市通电话村达到63.2%,小康村比重达到62%。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已建成666个文明村,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达到1740个,首批获得全省文明城市建设优胜市称号,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科教兴市百亿工程迅速启动,全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92项;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8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亿元,利税35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4%和39.3%。全面实施了教育“223”工程,提前四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计划;农村实行“三加一”、“四年制”比例达到100%;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达标率上升到95%。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在省八运会上获得21枚金牌,在亚冬会上获得1枚金牌。
    依法治市走向深入。全市“二五”依法治市完成治理面达78%,“三五”普法准备阶段任务全部完成。对66个执法部门的1万多名执法人员进行了专业执法培训和综合法制培训。严打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全市共破获刑事案件4411起,比上年多破获15起,被推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优化资本结构】
    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牡丹江市被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这项工作快速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彻底摸清了全市企业的底数。全市295户企业共有总资产159.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5.29%,其中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114.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31%,全市企业资产、资金损失额为53.9亿元。全市企业通过定岗、定编、定员已剥离的富余人员3.9万人,通过开辟第三产业、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途径已经安排13632人,占富余人员总数的34.9%。破产兼并取得新突破。全市法院累计受理破产企业190户,终结123户。其中,20户企业破产重组之后,可卸掉债务包袱81455.6万元,盘活闲置低效资产26769万元,安置职工9037人。破产兼并力度的加大,使一大批危困企业从根子上得到治理。冰箱厂、二轻机械厂、银溪化工厂、橡胶二厂、特种水泥厂、三化、自行车厂、制药二厂等一批老大难企业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企业资本金和经营资金得到新的补充。经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全年可为企业新增资金1.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拨改贷工作也取得新进展,为企业减贷增资2701.3万元。技术改造又取得了新成果。全市计划安排40个改造项目,由于开展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加大了改造的力度,抓项目、上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际已经达到91项,比计划超出51项,其中上年结转28项,新开63项。已落实到位资金620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倍,全年可突破7亿元。前10个月,全市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产值39582万元,新增利税4466万元,这两项指标全年分别突破了5个亿和5000万元,是近几年中最好的一年。
    【再就业工程】
    对职工下岗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下岗职工的数量以及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技术结构、下岗时间,为研究分流、安置下岗职工政策,拓展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空间奠定了基础。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再就业工程基础建设,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劳动力管理微机化;做到了转业、转岗电教化;并使培训中心具备了可供110人同时住宿、就餐,500人同时培训的能力。减化了办事程序,实行“一条龙”服务,避免了劳动力供求过程中多处跑手续的不便,为求职者创造了良好的培训环境,为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强再就业工程的机构建设。抽调人员成立了再就业办公室,对202家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清理、整顿,认定达标的有7家,改变了民办职业介绍的混乱状态。在全市76个乡镇、26个街道中还建立了81个劳动服务站,奠定了再就业在基层的基础。全年共安置1.41万人就业,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41%,失业率控制在2.97%,比国家3%的标准低0.3个百分点,全年进入劳务市场登记的47180人次,成交29116人次,成交率达60%以上。全年全市共接收失业职工492人,发放救济金90万元,共安置452人,安置率为95.1%。截至1996年底,市区各系统、市直企业通过扩大再生产、开办第三产业、劳务输出、政策分流、系统内部调剂、自谋职业等渠道,共安置下岗职工14378人,筹集解困和再就业基金465万元,其中用于救助困难职工280万元,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牡丹江市政府办公室 毛云峰)